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爸媽,這是我們的『24』故事」

2024-02-14教育


辭暮爾爾,煙火年年

敲響農歷新年的鐘聲

迎來全新旅程的開始

家人團坐,燈火可親

空醫大人的故事常讀常新

2024,推開新年的大門

遇見我們的「24」

24歲的年紀

成為一名軍人

是學員劉子龍15歲時就有的夢想

2019年,19歲的他以優異的成績

如願考入空醫大

成長在這所有著80多年歷史的名校

他讓流下的每一滴汗水

都不負年少許下的誓言

新訓時,他是「新訓優秀個人」

學業上,他作為優秀學員被保研

訓練中,他獲得多個計畫第一

並多次打破記錄

2024年,他將正式迎來自己的24歲

都說24歲距離18歲與30歲等長

如今,站在年少成人與三十而立的中間節點

他的人生也邁入了實習的全新階段

開啟了無數作為醫生的第一次

第一次寫病歷,第一次上手術

第一次值夜班,第一次管病人

向下紮根,向上生長

「實習中看到那些患者,

我希望能夠真切地做些什麽,

當患者對我說『謝謝』的那一刻,

心中充滿了成就感,

成為一名好醫生,是我堅實的動力。」

展望未來,劉子龍憧憬

24年畢業的研究生

今年即將碩士畢業的研究生學員王鑫菊

沒想到成為一名優秀的皮膚科醫生

要比自己想象中困難許多

2016年,王鑫菊順利結束了本科學業

考研選擇專業時,她卻犯難了

一邊是自己追求的醫學事業

一邊又想為以後騰出更多時間陪伴家人

經過多方權衡,她選擇了自己想象中

相對「清閑」的皮膚病與性病學專業

師從李春英教授

然而,現實與想象大相徑庭

導師告訴她

皮膚疾病的發病機制錯綜復雜

治療困難,不易攻克

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

深入挖掘和理解疾病的發病機制

開發有效的治療方法

僅僅達到「合格」的標準

就需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

一向不服輸的王鑫菊

周內紮根臨床科室,晚上和周末醉心科研

平時受到科室專家教授前輩們的熏陶

她卯足了勁向上「生長」

攻讀碩士研究生期間

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

共發表 SCI 論文 2 篇

「在皮膚科,我學到的不僅是醫學上的知識,

更多的如何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不悔當初的選擇。」

如今,即將面臨畢業

王鑫菊希望能夠順利透過所有考試和培訓

以優異的成績繼續攻讀醫學博士學位

成為一名優秀的軍醫

為軍隊的醫療健康事業做出貢獻

24mm鏡頭下的團圓

春節期間

校園各處洋溢著新年的喜慶

沈浸在新春園遊會中

和戰友們體驗著種類豐富的小遊戲

對於今年年初才剛剛融入的大家庭

衛訓基地戰士王傳永感到格外開心

2023年6月,從地方大學畢業後

為了圓自己心中的軍教夢

他放棄了多家單位投來的橄欖枝

果斷選擇參軍入伍

兩個月的新訓讓他真正懂得了

作為一名軍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來到軍營後,發現自己真的成長了不少,

也幫我改掉了許多陋習。

雖然今年在軍營裏過年,

心裏有些失落,但是電話打到家裏,

家人都由衷地為我感到開心和自豪。」

包餃子,涮火鍋,看演出

王傳永高興道

這個春節,我們過得有滋有味

24次巡診基層

「別擔心,這是濕疹,

給你開我們中心自制的兩種藥劑,

堅持用一周,癥狀就會有很大改善。」

特色醫學中心皮膚科

龐曉文主任醫師正在遠端接診

距北京2000公裏外

深紮大漠戈壁的空軍某基地官兵

這是中心醫療隊服務的第24個基層部隊單位

不出營門,就能享受知名專家「面診」

以及藥品郵寄到家的便捷服務

這得益於中心創新推出6條醫療保障舉措

也是大學開展醫療隊巡診基層的生動體現

萬裏巡診路,服務無終點

為更好地保障駐守在高原、海島等

艱苦邊遠地區的官兵

近三年來

大學共派出各支醫療巡診隊

超300批次共3000余名醫療骨幹人才

上高原、下海島、進戈壁

把優質的醫療服務送到廣大官兵身邊

24小時的值守

與外面喜慶溫馨的新春氛圍不同

西京醫院急診科依舊忙碌

送來的患者病種繁多、病情復雜

需要值守的醫護人員在最短時間迅速反應

熱乎的飯菜涼了又熱,熱了又涼

家人打來的電話接到一半

就丟下手機奔向了搶救室

心裏苦澀,但他們依然不忘自己的職責所在

即便是萬家團圓時

在這裏,每天24小時

依舊能看見爭分奪秒的「生死時速」

與死神奮戰的最前線

醫護人員承載著

一個個患者和一個個家庭的希望

他們是生命的「守護者」

是健康的「守門人」

是我們眼中的「白衣天使」

但他們也只是穿上白大褂的平常人

24年工作履歷

也許在平常人看來

腦電醫生的「出場」並不頻繁

但工作了24年的兒科王峰醫生

卻在這份並不「顯眼」的工作中

越幹越有激情

1994年,她作為一名臨床醫生

入職唐都醫院

長期輾轉在病房間

她逐漸對腦電波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腦電波是反映患者病情的參考,

最基礎也最重要。」

1999年,醫院急需專業的腦電醫生

王峰自告奮勇加入了這支

心心念念已久的「隊伍」

她回憶,當時科室就只有一台腦電圖儀

面對需要做腦電波檢查的病人

可謂「供不應求」

需要腦電醫生不斷精進技術

根據檢測影像分析準確的病因

挑戰越大,王峰動力越足

每次培訓,她總是一絲不茍的學習

再對比實踐,查缺補漏

一張張腦電分析報告

為臨床醫生提供了關鍵參考

「雖然工作在幕後,

但今後我還是想一直做下去。

工作24年了,誰會舍得離開家呢。」

王峰說

第24件入館展品

「這是趙院士親自搬運進館的第24件展品……」

口腔國際醫學博物館內

站在遠古動物化石展廳前

工作人員指著一塊

準格爾巨犀頭骨化石滿懷回憶

這是3000萬年前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

也是首批入館的近50件展品之一

趙銥民院士回憶道

為了收集到這塊化石

他曾先後4次前往青海

遇車坐車,沒有車就坐拖拉機

一次坐拖拉機途中偶遇河流漲水

他們沒有掉頭返回

而是耐心在原地等待了4小時

直到河水消退,又繼續前往文物發掘地

3000萬年的情緣

由大家不辭長途跋涉的辛苦締結

才讓更多人有機會認識遠古巨犀

而這僅僅只是建館過程中的一個縮影

「每一件文物的背後,

都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一個難忘的故事。」

收藏文物的過程中,類似波折屢屢發生

空醫大人卻憑著

對口腔醫學事業的熱愛與追求

建成了世界上

藏品歷史之久、門類之全

品質之高、影響之廣的

國際口腔醫學博物館

新年接診的第24位元患者

把老奶奶送出院

第九八六醫院急診科

彭雅濱主任和邵澤斌醫生

都深深呼了一口氣

「今天又是開心的一天!」

原來,就在2月9日除夕夜晚上

一位老奶奶身體突發不適

被送到急診科時

她正蜷縮著身體

說肚子很疼,通便不暢

神情極為痛苦

邵澤斌醫生第一時間為她查體

後診斷為腸梗阻,乙狀結腸癌

了解情況後,急診科醫護人員

立即給予急救處理

原本需要入院治療

但正值春節,患者堅決拒絕

為了達成治療與患者意願的合理協同

彭雅濱主任經過再三考量

制定出了科學的診療方案

在急診科醫護人員一天一夜的精心護理下

患者癥狀很快得到緩解,撤除了監護儀

圓了回家過年的願望

奶奶臨走時由衷地說

「太感謝你們了,能讓我能回家過年!」

這是值守春節假期以來

科室接收的第24位元患者

每當看見一位病人痊愈出院

他們的幹勁就愈發十足

春山可望,萬事可期

過去一年

我們追風趕月,攻堅克難

一段段難忘的經歷猶在眼前

長風過隘口,奮鬥正當時

2024,願我們篤行不怠

創造更多屬於奮鬥者的故事

來源:空軍軍醫大學

編輯:木玉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