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我為什麽說,孩子越大,離孩子要越遠?

2024-11-04教育

好的父母,從來都不該是一個操縱手柄的「掌控者」,而是站在遠方的「守望者」。

主動離孩子遠一點,不是絕情,而是為孩子計深遠。

作者 | 可樂媽

我有一個遠房表姐,她兒子打小就特別聰明。

三歲的時候,就認識1000多個漢字;剛上小學,就會背不少唐詩;教過的東西,他聽一遍就能掌握。

正因如此,表姐對兒子期待頗高,專門辭去了工作,每天就在家教兒子功課。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年春節,我去表姐家拜年。

吃飯的時候,表姐夫讓他放下手機好好吃飯,他卻冷哼一聲,壓根不理會。

表姐則出來打圓場:「好了好了,你們快吃吧,別管他。」

說罷,就坐在兒子身邊,一口接一口地餵孩子吃飯。

而這個時候,她兒子已經上初中一年級了。

看到我有些詫異的眼神,表姐解釋道:「這孩子平日裏學習已經夠辛苦了,生活裏的瑣事不願意做就不做了。」

我這才知道,這孩子平時吃飯、穿衣,甚至背書包,都是由表姐代勞。

上高中後,兒子不適應住校生活,表姐特意在學校附近租了一間房陪讀。

後來,兒子去外地上大學,表姐也跟著去了。

然而,在大學裏,這孩子卻總是遇到問題:

生活上,他不註意衛生,從來不打掃寢室,被舍友們排擠;學習上,他沒有自主性,經常掛科。

大學沒上完,就被學校勸退了。

表姐沒辦法,只能托人給他找工作,可無論什麽工作,他不是嫌苦就是嫌累,都幹不長久。

最後,幹脆門也不出了,每天窩在家裏打遊戲。

這個發生在身邊最真實的故事,讓我想起了北大醫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王嶽的一個觀點:

「我們現在不是愛孩子,而是太溺愛孩子了,沒有把他們當作真正需要去鍛煉的一個人,把他們所有可能遇到的困難降到零,把他們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

最後你會發現,這個孩子長大成人後,是很難面對困難和挫折的。」

作為一名父親,同時還是一位教師,王嶽在有些人看來似乎「不太負責」。

對女兒的事情,他總是一問三不知,女兒遇到困難,他不及時出手,讓女兒自己解決。

但事實上,王嶽有他自己的原則。

在他看來,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其實是離孩子「遠一點」。

與其把孩子含在嘴裏,放在手心裏,倒不如做一個守望者,允許孩子犯錯,讓他們用自己的力量成長。

主持人問他,什麽時候才會出手呢?

王嶽則回答說:「我覺得父母需要幹預的,是價值觀的地方,最重要的是給孩子塑造一個正確的三觀。」

三觀,是人生汽車的方向盤與剎車片,而很多父母平時註重的分數,不過是發動機。

當剎車片和方向盤出問題時,發動機越好,反而越危險。

還記得動畫短片【臍帶】嗎?

因為舍不得跟兒子分開,媽媽保留了母子間的臍帶。

一開始,臍帶是她保護兒子的工具:

當兒子踩水坑、亂塗亂畫、擺弄插座時,她總能第一時間發現,並透過臍帶,將兒子拽回自己的身邊。

可漸漸的,這根臍帶成了鎖鏈,讓兒子無法遠離媽媽:

當同齡人自由自在地嬉戲打鬧時,因為被媽媽緊握著臍帶,兒子只能乖乖待在家中。

當兒子長大想要開啟新的人生時,媽媽不由分說將兒子從喜歡的女孩身邊帶走。

失去了自由和選擇權的兒子,活成了媽媽的傀儡。

直到有天,媽媽去世了,臍帶終於被剪斷了,可兒子卻陷入了巨大的迷茫和恐慌中。

原來,那份無孔不入的母愛早已困住了他的一生,讓他找不到成長的出口。

作家尹建莉曾說:

「母親對孩子的愛應該是綿長而飽滿的,但對孩子生活的參與度必須是遞減的。

泛濫的母愛和泛濫的洪水一樣,已不是河床裏奔流的能量,而是破壞力和災難了。」

不願退場的媽媽,幫孩子抵擋住了生活的風雨,但也阻隔了成長必需的陽光。

只有主動剪斷臍帶,孩子才能去自由地去探索,去成長。

看過這樣一張漫畫:

一位媽媽為了保護兒子,想方設法將兒子禁錮在自己身邊。

而結果就是當同齡人逐漸走向遠方時,男孩卻只能坐在原地,玩著手機的遊戲機,停止了成長。

【後會無期】裏有句台詞:你連世界都沒有觀過,哪來的世界觀?

有的父母總想讓孩子出人頭地,可一個孩子連人頭都沒見過幾個,又怎麽可能出人頭地呢?

父母沒法陪孩子一輩子,與其事事躬親,不如學會放手。

也許,孩子反而會帶給我們別樣的驚喜。

日本有一檔真人秀節目【初遣】,記錄了2-5歲的小朋友們第一次獨自出門時的場景。

父母打發孩子出門的理由千奇百怪:

爸爸的飯團忘帶了,請幫爸爸送到碼頭;

妹妹要開始吃輔食了,請你出門給她買兩顆蘋果吧……

就這樣,小朋友們獨自走出了家門。

結果自然是狀況百出:

有的孩子迷路了,有的不記得父母囑咐要買的東西是什麽,還有的出門沒走兩步,手裏的魚簍就壞了,魚滾了一地……

一般的家長遇到這樣的情況,多半就忍不住出手相助了。

但【初遣】節目組選擇旁觀,由孩子自己找到辦法。

接下來,令人驚喜的一幕出現了:

迷路的孩子兜兜轉轉最後找到了正確的方向;

忘記要買什麽的小朋友,在返程的路上記起父母說的是「咖哩」;

魚撒了一地的孩子不僅找到了大人幫忙,還給媽媽帶回了一朵花。

就像【初遣】總導演大內淳嗣說的:

「這不是給孩子的紀錄片,這是大人的教育節目,小孩子要比父母想象中更能幹。」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後退、放手,讓孩子在風雨中歷練,在實踐中成長,他們才能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獨立行走世間的勇氣。

前段時間熱映的電影【抓娃娃】中,一開始,父親為了讓兒子馬繼業按照自己規劃好的道路成長,嚴密控制著兒子的生活:

繼業住的房子周邊,有24小時安保監控,確保能從各個角度看到他的一舉一動;

就連繼業的日記,也要被陳列在展示板上,像分析犯罪日記似的釘起來,被專家逐字解讀分析……

可結果,這樣密不透風的愛只讓繼業覺得壓抑和崩潰。

最終,他選擇用高考交白卷的方式反抗這一切。

而當父親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決定不再幹涉兒子的人生後,繼業反而爆發出了巨大的潛力,成為了一名優秀的運動員。

好的父母,從來都不該是一個操縱手柄的「掌控者」,而是站在遠方的「守望者」。

想通了這個道理後,我決定放下自己的焦慮,克服自己的控制欲,離兒子「遠一點」。

兒子可樂的小學就在我們小區對面,中間隔著一條馬路。

以前,我工作再忙,也會每天接送他,看著他一蹦一跳地走進學校的大門,就這樣一直到小學二年級。

即使中途有很多次,兒子都說自己可以一個人去學校,我也堅持牽著他的手不願放開。

但最近,我決定試著「遠離」兒子的生活。

跟他再三強調了需要註意的安全細節後,我便讓他自己出門了。

沒想到,兒子比想象中更加興奮,路上遇見熟人就顯擺說這是自己第一次一個人上學,沒有媽媽陪送。

我這才意識到:讓孩子獨立完成一些事情,那些小小的成就感將會累積起來,讓他們更加自信。

再後來,我決定在學業上也離兒子「遠一點」。

不再每天一回家就坐在書桌前,監督他完成作業。

沒有我的耳提面命,兒子學習的積極性反而高了不少,遇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更是會主動查資料自學。

我由此感悟,人生的路還很長,終究是要靠孩子自己去走。

父母留給孩子最好的遺產,不是房子、車子,而是讓孩子有過好自己人生的能力。

紀錄片【狐貍的故事】講述了一對相愛的狐貍,如何孕育下一代,並挨過難熬的冬季的故事。

春天,狐貍媽媽生下了五只可愛的小狐貍。

在爸爸媽媽的精心呵護下,小狐貍們漸漸長大。

直到某個初秋的早晨,狐貍媽媽像往常一樣領著孩子們走向了草原的深處。

最終,停在了一塊草木茂盛的地方。

媽媽圍著孩子們轉了兩圈,隨後,就頭也不回地奔向了遠方,再也沒有回頭……

原來,在狐貍的世界裏,一旦小狐貍掌握了生存的本領,媽媽就會狠心將它們「拋棄」,讓他們獨立生活。

而這也是為人父母的一種智慧。

父母的終極使命,就是在適當的時候遠離孩子,讓他活成最好的自己,擁有獨立、幸福的人生。

點個 贊吧 ,與天下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