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們發了一篇關於厭童妖風的文章。
沒想到引起很多妞的共鳴,評論高達200多條。
的確, 作為家長,我們苦「厭童」久矣。
當我看完每一條留言,不禁思考一個問題:厭童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麽呢?
明明每年到六一兒童節的時候,全國的大人都說自己還是個孩子。
那為什麽兒童節一過,大家又站在了兒童的對立面了呢?
今天,我想借著大家的口,再聊一聊 :厭童,厭的只是孩子嗎?
厭童發展成了「厭童癥」,這可不是一個好現象
「厭童癥」這個詞語真的挺刺耳的,一個癥字,就將這樣一個關於個人的厭童情緒歸結為了一族群體的病癥。
簡簡單單的三個字表明了「厭童」並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它是一種病,很多人都有。
雖然的確有研究證實,對於兒童的恐懼情緒,是一種病。
它影響了我們對於兒童的態度,也影響了我們對生育的選擇。
但這種心理上的疾病,並不適合大多數人。
現在社會流行的厭童,更多演變成了一種人從眾的流行風氣。
那為什麽「指責孩子」成為流行,總結了大家的留言,主要原因無非是以下三點:
第一,家長的不作為是最大的導火索
面對孩子無止境的吵鬧,很多人其實不是沒有耐心。
只要家長表明態度,就算孩子無法停止哭鬧,很多人都是可以理解的。
畢竟就算大家沒有當過父母,也一定當過孩子。
但是,部份家長對自己的孩子不管不顧,甚至對小孩子大吵大鬧的行為給予鼓勵。
當有人實在忍不下去,讓家長管教的時候,經典台詞就出現了:他還是個孩子,他懂什麽?
本來對孩子還有寬容度,但是家長的不作為成了矛盾的導火索。
怪不得網友們直言: 討厭的不是熊孩子,而是熊家長。
第二、孩子是被遺忘的公民,指責孩子沒有成本
當公共權威,規則直指沒有話語權的孩子時,越來越多的厭童就出來了。
就拿日常出行來說,遇到的糟心事又豈止「熊孩子」這麽一件呢?
有高鐵上外放聲音的成年人、將鞋脫了的成年人、不分場合大聲打電話的成年人、插隊的成年人等等等。
為什麽沒人去指責他們?為什麽沒有一個「厭成癥」來歸結他們?
歸根結底,就因為 孩子沒有反駁的能力,他們是被「遺忘的公民」。
作為一個大人指責小孩,沒有心理壓力;指責成年人卻沒有人給他們底氣!
第三、厭童癥的蔓延,行銷號的宣傳幫了大忙。
現在這個年代,「流量為王」。
只要一個話題有熱度,可以引起網友們的討論,很多媒體和平台為了點選量就盲目跟風。
尤其是像熊孩子這種能夠引起廣大網友共鳴的話題,隨便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來炒作話題,就能收割一大波流量。
最終,造成結果就是:公共空間把孩子驅逐出去,孩子不享有在公共空間的權利。
進入公共空間的孩子,必須守大人的規則,否則就會被打上「熊孩子」的標簽。
當越來越多的媒體灌輸這條隱形「規則」時,厭童風氣自然就越演越烈。
在這裏我衷心的希望,無論是媒體人,還是有話語權的大V們,都要負起責任來,
鐵肩擔道義,把良心留給孩子。
換位思考,或許自己就沒那麽嚴苛
「厭童癥」這三個字其實是很惡毒的,他將所有的小孩都簡單地看做了麻煩制造者。
好像身為小孩就是他們的原罪,可是誰不是從小孩過來的呢?誰可以保證自己小時候沒有哭鬧過?
現在人對於小孩的苛刻程度,就好像這小孩打娘胎裏出來就必須會克制自己,讓自己不哭不鬧,處事不驚。
坐在高鐵飛機上就必須規規矩矩地,大人能吆五喝六扯閑篇,小孩只要出聲就得被口誅筆伐。
要我說: 熊孩子並不多,多的是拿大人標準審視孩子的熊巨嬰。
教育學中有一句名言: 孩子在越不可愛的時候越需要愛。
當我們在指責熊孩子不懂事時,不妨先理解一下這些孩子。
早在很多年前,就有人提出了: 試著從「1公尺高度」的視角看世界。
想想我們自己小時候,高興的時候是不是會大喊大叫,想要玩具家長不給買是不是會大哭大鬧?
我們都不是天生的懂事,那何必對孩子那麽苛責。
將自己的視角降低那麽一點點,看看孩子們的世界,也看看曾經的自己。
我們到底是厭童,還是習慣了說自己厭童?
我們總是在公眾場合將矛頭指向孩子。
只要這裏出現了小孩,腦袋上的小孩雷達就動了。
你會時時刻刻關註著這個小孩,只要他發出了一點聲響,你就開始厭童。
孩子的存在,已經成了原罪。
但是公共場合之所以被稱為公共場合,就是因為它是為公眾服務的,小孩也是公眾的組成部份,他們當然享有跟你一樣的權力。
不懂事的孩子,或許有吵到我們,但我們也曾被「天使般」笑容溫暖過。
公交車上地鐵上,被媽媽抱著的孩子睜著大眼睛撲棱撲棱看你的時候,你能忍住不做鬼臉逗笑他嗎?
高鐵上前排的孩子向你問好,你能忍住不搭理她嗎?
有萌寶主動「投餵」你,你會讓他的父母管好她嗎?
現在的人,養只貓都知道突然去陌生的環境它們會應激,卻無法理解突然到陌生環境的小孩子。
所以一切都是孩子的錯嗎?
不是,只是我們的思維被不良的風氣誤導了,下意識地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角度。
太多的聲音,教我們做一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但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終究會讓這個社會,充滿戾氣。
所以,請接受孩子是這個社會的一份子,不管你喜歡還是不喜歡。
包媽碎碎念
當戾氣充斥著整個社會,人們好像無法再對「弱者」共情。
這其實是很危險的,往小了說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不利的。
往大了說一個社會,如果沒有了對弱者的同情,剝奪了弱者的生存空間,那麽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今天厭童,明天厭老,當強勢的青壯年永遠掌握大多數話語權時,其他人的生存空間勢必會被無限壓小,讓步。
也許今天的你是自由的,那麽明天呢?
今天對他人0容忍,也許有一天會像回旋鏢一樣,正中自己的眉心。
沒有人希望生活在一個冷漠的社會,請多點寬容,少點指責。
給孩子們多一些寬容不光是一種善良和大度,實際上也是對社會發展負責任的態度——給更多家庭和孩子更加健康、寬容的成長空間,對每一個人都有利。——【光明日報】
最後,還是想再提醒大家一句,無論是什麽主義,什麽主張,我們抨擊的永遠是組織、機構、集體, 保護的是「每一個人」,每一個「弱勢」的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