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看了「北大考古女孩」鐘芳蓉的近況,我懂了復旦教授的兒子為什麽自殺

2024-07-17教育

先發公眾號 | 閑時花開

不走尋常路的鐘芳蓉,

無條件支持她的父母,

一起告訴了我們什麽是最好的養育。

還記得被「全國考古團寵的女孩」鐘芳蓉嗎?

她又上熱搜了。

講述她的近況之前,我們先把時針撥回4年前——

4年前高考放榜後,作為長期和打工父母分居兩地的「留守孩子」,鐘芳蓉一舉考了湖南省第四名、676分的好成績。

令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報考誌願時,鐘芳蓉避開她可以任意挑選的所有熱門專業,頂著眾人匪夷所思的目光,堅定地向北大考古遞交了「投名狀」。

一時間,輿論嘩然。

有人認為窮人家的小孩果然沒有見過世面,放著「大把能撿錢」的好專業不讀,非要讀坐冷板凳又沒錢途的考古,腦子難道瓦特了?

也有人認為,不是所有考古都叫「北大考古」,有夢想誰都了不起,鐘芳蓉有權利去追求自己所愛。

面對洶湧輿情,彼時才剛滿18歲的鐘芳蓉,異常沈靜地解釋:

她一小的偶像就是被譽為「敦煌女兒」的樊錦詩先生。

她要像樊先生那樣,投身到孤獨又厚重的考古中,為煌煌歷史和悠悠文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從小就喜歡,報專業只用了幾分鐘,但我會為此堅持很久。」2020年的鐘芳蓉說。

「北大考古女孩」鐘芳蓉就此爆火。

全國考古圈都跟著揚眉吐氣了一把,還爭先恐後地給鐘芳蓉寄去共計50斤的禮物。

這些禮物中,最具有紀念意義的,當屬時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先生,送給鐘芳蓉的口述自傳【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

在扉頁上,樊先生給鐘芳蓉寫下寄語:

「不忘初心,堅守自己的理想,靜下心來好好念書。」

當年,這個交織著寒門和貴子、現實和夢想、爭議與厚愛的溫暖故事中,最打動我的部份,是鐘芳蓉和父母的關系。

為此,我還寫了一篇火爆全網的文字,叫 【今年最紅的北大女生:她的淚裏,藏著2.9億農民工的痛】 (點選藍字可檢視)。

作為留守兒童,鐘芳蓉和長年在外務工的父母並不親近,甚至有什麽心事也不和父母說,而是寫到日記裏,或說給同學聽。

但她從父母沈默操勞的背影裏,讀出了「可憐天下父母心」的深情,還有「人間實苦,底層更苦」的艱難。

她留守住校,寒來暑往,刻苦自律,成績輝煌,是她以好好讀書反哺父母,實作自我。

在努力學習逐夢的過程中,逐漸長大的女孩,也從更高維度上理解了父母:

不得不輾轉漂泊打工的父母,為她和弟弟的成長,已使出了能力範圍內的全部力量。

她沒有抱怨,只是感念,還有這感念之下的奮發圖強,以及這奮發圖強之下超越不得已的父母,去牢牢掌控自我命運的自主權。

她沒有讀過什麽書,沒有什麽文化,也沒法陪在她身邊的父母,對鐘芳蓉懷著深深的虧欠與內疚。

這種愧疚心理的驅動下,他們對女兒無限寬容和接納:

「爸爸媽媽對不住你,你盡力就好了。」

鐘芳蓉報考北大考古備受爭議後,父母是她最堅定的支持者:

「你喜歡什麽,就去做什麽,不要管別人怎麽說。」

我至今記得,鐘芳蓉媽媽2020年接受央視采訪時,說的話:

「我們沒什麽文化,孩子喜歡什麽我們就支持什麽。

我最大的心願,是她以後再也不會像我這樣,讓她的孩子成為留守兒童,他們一家人能開開心心在一起。我們沒有。」

這段話,讓我看到了最好的底層養育:

若父母沒有條件和資源,甚至無法陪在孩子身邊,那就對孩子無限接納和理解就好了。

不苛責,不控制,不遙控指揮;只支持,只肯定,只遙遙相愛。

這種樸素深情,在這兩天曝光的鐘芳蓉近況裏,再次流淌——

這個畢業季,鐘芳蓉兩次登上熱搜。

一次是,她作為北大考古畢業生代表,發言演講。

關註她的人,從她日益美麗自信的臉龐上,看到北大求學四年,她從內到外蝶變。

那是考入大學的寒門之子,超越底層與閉塞後,長出的香氣和遼闊。

一次是,她以面試92.4分的成績,位列她報考的甘肅省文物局直屬事業單位——敦煌研究院石窟考古崗位第一名。

這個崗位,全國只招聘一人。

北大的名氣,鐘芳蓉的優秀,還有她和敦煌的量子纏結,讓她成為不二人選。

知情人透露,敦煌研究院有編制,收入在甘肅省事業單位中堪稱最高,鐘芳蓉作為本科生能入職這裏,聚集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好運氣。

而我,想到的是這麽一句話:

武大選調生因不滿分配嘉峪關滿腹牢騷,北大女生鐘芳蓉因熱愛考古奔赴敦煌。

除卻中間的是是非非,最明顯的區別是:

逃離與奔赴之間,橫亙著嫌棄或熱愛。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寒門出身的鐘芳蓉, 疏於父母家庭的引領,卻得益自由生長的熱望。

她沒有被世俗功名利祿牽著走,父母也沒有對她的人生指手畫腳,她完全而自由主持著自己的人生。

並在「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整個宇宙都會合力幫你實作」的預言裏,抵達一切如願的夢想。

鐘芳蓉敦煌面試考第一後,她父親說:

「她做什麽我們都支持,她開心就好啦。」

「她開心就好啦。」

「她盡力就好啦。」

「她喜歡就好啦。」

這些簡單清晰的話裏,藏著天底下最好父母的模樣:

愛是如你所是,而非如我所願。

最好的父母,就是讓孩子回歸到自我的主體,找到「我本具足,我愛萬物」的自信。

而不合格的父母,是不停操控孩子的人生,讓孩子陷入「我不能,我想死」的淪陷——

心理學者賀嶺峰,有個視訊爆火,也刺痛了很多人。

視訊的故事是這樣的:

有對父母,都在復旦大學當教授。

父母都是學霸,給孩子提供了很好的資源,自然對孩子學習有更高的要求。

但他們13歲的兒子曾透過跳樓、割腕的方式,自殺過很多次,幸虧被家人及時發現。

他們帶孩子來找賀老師做心理咨詢。

咨詢中,這個13歲的孩子問賀老師:「你說人是不是早晚都得死啊?」

得到肯定的答復後,少年侃侃而談:

「我已經13歲了,我爸媽都是大學教授。

從小該吃的該玩的該去的,我都經歷過了。

我覺得人生沒有什麽遺憾了,接下來如果我繼續活下去,還要參加中考高考。

中考我不一定能考上復旦附中,我就算能考上好高中,也不一定能像我爸媽這樣,考上清北復交這麽好的學校。

就算考上一個好大學,我也不一定能讀到博士,就算我讀了博士,也不一定能留下來當教授啊。

我就算當了教授,有什麽用啊,你看我爸我媽說起來是大學教授,活得不和社畜一個樣嗎?

天天上班,天天加班。

而且你看他們倆的關系,天天吵成那個鬼樣子,結婚有啥意思啊。

我將來也不會結婚,我也不想生孩子,如果生出一個像我這樣的孩子,還要天天操心。

像我這種性格,如果出去到社會上打工,我還要遭受社會的毒打。

人生沒意思,中考,高考,考試、結婚、生孩子、被老板PUA,最後到頭還是得死。

我幹嘛要被社會全部折磨一遍後再死呢。

現在死了不挺好嗎?活著沒啥意思啊。」

賀老師說,聽完少年的話後,他這個大人都被說服,都想去死了。

但他很快發現了這個孩子看似邏輯清晰的表述背後,最致命的問題:

對父母無望,和父母關系僵化,對自己失望,對人生絕望,覺得人生無意義。

簡單說:

他沒有什麽熱愛的。

他在絕望無趣中,失去了探索生命意義的熱忱。

於是,賀老師問少年:

「生活中,有沒有哪件事兒,讓你覺得有意思?」

少年想了想說:

「我每個周末,會去一家貓咖啡館做兩個小時的義工,幫他們清理貓砂、換水、餵食,每次幹兩個小時左右,我覺得這件事兒挺有意思。」

賀老師聽完,心裏有數了:

人不一定能救得了這個孩子,但貓大概可以。

所以,他和孩子的父母說,給孩子養只貓吧。

賀老師為什麽要讓父母給這個孩子養只貓呢?

不會說話只會陪伴的貓,其實是一種隱喻。

隱喻那種只有守護沒有控制的愛,隱喻那些願意接納孩子且從不幹涉的父母。

養了貓的孩子,會在和小貓的朝夕相處中,產生愛與牽絆、情與溫柔,會在一個生命與另一個生命的靠近中,得到治愈,並從心底對這個糟糕的世界,產生那麽一點兒「還不太壞」的熱愛。

熱愛,才是生命唯一的能源,也是持久活著的燃料。

人間實苦。

活著艱難。

熱愛的火種,

卻是捱過漫漫長夜的那團火。

也是撐起悠悠歲月的那盞燈。

總有很多朋友問我,怎麽養育孩子,怎麽養育一個好孩子。

沒有什麽現成快捷的路,讓我們瞬間收獲一個懂事優秀的孩子。

但,哪怕我們沒有文化,哪怕我們活在底層,我們也能像鐘芳蓉父母那樣:

不控制,不裹挾,不幹涉,不越界。

去接納,去守望,去支撐,去深愛。

安安靜靜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從從容容接納孩子真實的想法,一家人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在各自的軌域上努力向前。

大人回歸自己的邊界和職責,孩子找到自己的熱望和夢想。

這,就是最好的陪伴和養育。

陪孩子找到熱氣騰騰的種子。

而不是讓孩子活成死氣沈沈的樣子。

共勉。

感謝你讀到最後。

點個 「贊」 + 「在看」 ,並 「分享」 給更多人看。

來源|閑時花開(ID:xsha369):作者劉娜,情感專欄作家,文藝也理性,溫柔也死磕。文中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特此說明。

過去4年

「鐘芳蓉」這個名字反復被提起

她出現在許多學子的作文裏

也總有人關心她的近況

7月3日,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釋出了本科畢業生代表鐘芳蓉

在學院2024年畢業典禮上的致辭

讓這個湖南女孩再次受到關註

致辭中,鐘芳蓉回望了

自己在大學四年裏的所感所知

「這些珍貴的遇見和經歷

將成為我們人生中

無法替代的寶貴回憶」

鐘芳蓉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2024年畢業典禮上致辭

(部份)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時光無悔,流逝的不只是時間。四年裏,我們學習考古學六大段課程增長專業知識,跟隨老師們前往多地實地調查考古遺址,更有著一段珍貴的臨淄桐林遺址的實習時光。難忘彼時遺址現場發掘日復一日的工作中新發現的驚喜,難忘室內整理時黑夜裏燈光下相伴的親切。這份挑戰和回憶是我們一笑而過的默契,也成為我們專業學習的底氣。

北京、河北、陜西、山東有我們一起走過的痕跡,二教、三教、四教、理教有我們一起坐下的記憶,A座、紅五有無數會議與相聚。走過的時光裏是彼此相伴一點一滴,最羈絆的幾年將化為碎片,在告別的季節裏一字一點匯聚成冊,在我們心中珍藏。 經歷著的青春是知識的吸收、個人的成長,入學時或懵懂或堅定而選擇的專業有了更深刻的認知與記憶。

旅途繼續。我們滿懷憧憬,即將邁向未來。無論我們的選擇是否仍然沿著最初設定的道路前行,或是已經踏上了新的征程,這幾年在考古學習中的探索與努力,實習中每一次的挖掘與發現,都讓我們對考古學與歷史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我們一同分享喜悅、面對挑戰。這些珍貴的遇見和經歷,將成為我們人生中無法替代的寶貴回憶。 而未知的未來,好奇與勇氣將指引前方,堅持與奮鬥將照亮前路......

此程去往明天。祝願同學們在旅途中懷抱著好奇與勇氣,去探索未知,去實作理想。青春未散場,我們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