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傾聽時光的聲音(36)

2024-07-04收藏

漢代銅鏡,漢初沿襲戰國銅鏡的裝飾作風,多采用底紋與主紋相結合的重疊式手法。

到了漢武帝前後,銅鏡的形制及花紋發生顯著變化,地紋逐漸消失,鏡鈕由三弦紋橋形變為半球狀圓鈕,花紋嚴格對稱於鏡的圓面中心,或勻稱分為四區。這一時期的銅鏡中,星雲紋鏡和草葉鏡尤為流行,它們以銘文作為主要裝飾,體現了當時的審美風尚。

1983年出土於山西省朔州市平朔生活區西漢墓的星雲紋鏡,鑄造規整精良,紋飾清晰秀麗,在墓中雖經兩千多年的水土浸蝕,仍光潔如新,明亮照人。它出土後,備受文物界珍視。曾在北京故宮和日本展出。

星雲紋鏡·西漢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

直徑18.2厘米,厚0.7厘米

圓形,連峰式紐,乳釘紋紐座。鏡緣為內向十六連弧紋,座與緣之間布置帶座五乳,其間飾星雲紋,大小群星間由雲帶纏繞,恰似浩瀚的天河。

該鏡鑄造精良,紋飾繁簡得當,是漢鏡中難得之佳品。

星雲紋鏡最早出現在西漢武帝時期初年,西漢中期流行,西漢晚期衰退,王莽時期消失。

因乳釘高低錯落,燦若群星,似浩瀚天河,如星象圖形,故稱星雲紋鏡。因乳釘多,又稱百乳鏡。

星雲紋鏡最早的著錄見於北宋王黼(fǔ)的【博古圖錄】中稱為「百乳鑒」,不少著作沿用,有的連稱為「星雲百乳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