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文化周刊 | 一方秦漢時期的「儋」字印

2024-03-01收藏

■ 楊天德

2018年,北方某錢幣拍賣會上現身了一方秦漢時期的「儋」字印章,該印為青銅材質,形制為秦至漢初常用的類似金字塔形狀的多層台鈕式,頂部有一個用於系繩的穿孔,印面正方形,寬11.2公釐,長11.4公釐,重2.4克。

自上而下分別為「儋」字銅印的印背、印面和泥蛻。 楊天德 供圖

該印印面有一個小篆的「儋」字,屬單字印,這類印章的數量遠少於常見的兩到三字的人名印。與今天普遍使用印泥鈐蓋印章的傳統不同,秦漢時期的印章是直接蓋在濕潤柔軟的封泥或者陶土上而產生立體的印文,再經烘烤幹燥後使用。

從銅印的制作方式來說,一般分為鑄造印和鑿刻印兩種。經常使用的印文如「日利」「百賞」「可以正下」等吉語印,以及一些常用的官印,都會采取鑄造法制成;而那些很少重復的人名印,和一些少見的小職位官印,則會采取直接鑿刻的方式,以手工鑿刻完成。鑄造印的印文比較統一,而鑿刻印則根據主人審美喜好和工匠水平高低呈現出千姿百態,極少出現相同的情況。

自上而下分別為「儋」字銅印的印背、印面和泥蛻。 楊天德 供圖

這方「儋」字銅印,就屬於工匠手工雕刻而成的鑿刻印。盡管印面較小,但整體印面布局巧妙,小篆的「儋」字的單人旁占印面約五分之一,靈動如垂柳纖纖;而「詹」字部份結體沈穩,繁而不冗,整體文字凝重而不失秀麗,筆畫轉折處生動流暢。經與漢中晚期印文中的「儋」字相比,字型有著明顯的區別。

陜西省收藏家協會副會長、陜西省民間藝術司法鑒定中心專家李欣宇先生認為,這方銅印是非常標準的秦到漢初的印章,書法藝術性強,從泥蛻上看,線條流暢,說明鑿刻技法也非常標準熟練,屬於此類文字印章中的上乘之作。「儋」字本來就少見於古代文物銘文之中,這枚銅印很可能是目前已發現的最古老的帶有「儋」字的青銅器物。

自上而下分別為「儋」字銅印的印背、印面和泥蛻。 楊天德 供圖

那麽這一方「儋」字銅印,在秦代和漢初的時期,會是誰在使用呢?會不會與早期的海南有聯系呢?其實未必。在清代段玉裁註解的【徐鉉註說文解字】一書中,將「儋」字解釋為「背曰負,肩曰儋」,也就是說「儋」字其實是「擔(擔)」的通假字。 我們今天熟知的「儋耳」一詞,最初之意其實是籠統地指南方一些少數民族「皮連耳廓,下垂至肩」,之後才逐漸演化成為固定的南方地網域名稱稱。

除此以外,「儋」字也是秦漢時期人名中的常見字,例如戰國時期一位東周太史名為「儋」,曾經預言秦國將滅諸國;秦二世時,還有一位名叫田儋的齊國貴族起兵反秦;以及河北出土的「趙儋之印」,都是儋字作為人名的用法舉例。

而就這方銅印而言,印面只有單字而無姓氏,與當時流行的包含姓氏的人名印格式並不一致,所以這方印是人名印的可能性並不大。筆者認為,不排除這方銅印上的「儋」字有代表職業或者作為與地名相關的低階官職的可能,例如代表當時管理擔夫的職位或南方少數民族部落事務的小官吏。

盡管這方銅印在當年或許未必與海南島有關,但在今天看來,這個出於兩千年前無名工匠之手的優美小篆「儋」字,仍然能夠讓我們感到來自遙遠的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