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郵票上的歷史檔案館

2024-01-08收藏

中國自古具有收集和保存檔案的傳統,檔案事業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盤庚時代,當時的首都(今河南安陽市西北小電村)就設有史官掌管的檔案庫,保存了一些具有史料價值的甲骨蔔辭,給統治者處理國家大事作參考之用。

早期即有甲骨、木牘、竹簡、縑帛、金石等檔案。漢代時,紙張尚未普及,漢代文書檔案資料主要書寫在竹木簡牘之上,直到唐代開元二年(公元714年)便形成的紙質檔案。明王朝建立後,在中央增設了主管檔案的管勾人員。全國各地省、府、縣大量建立檔案機構,可考的約三百多處。

為了保護人類文化遺產,增強社會檔案意識,1996年9月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總局發行了一套誌編號為1996-23T的【中國古代檔案珍藏】特種郵票,其中,(4-2)T【簡牘檔案·漢代木牘】面值為20分,(4-3)【金石檔案·明代鐵券】面值為50分。

(4-2)T【簡牘檔案·漢代木牘】簡牘,包括竹簡和木牘。木牘是寬邊大片木片剖成,竹簡是竹片削成長條細邊,用線連線綁成的卷。上面的文字,均用毛筆所書,是漢代時期的文書載體。

郵票票面主圖為1993年在江蘇省連雲港市東海縣溫泉鎮尹灣漢墓六號墓中出土的簡牘,長23厘米,寬7厘米,亦出土於6號墓,根據內容暫定名為「占取(娶)婦嫁女、問行者、問墼者、問病者、問亡者等的術數圖局」。

圖案的襯底是一塊木牘局部放大的部份。背景為六號墓中出土的一塊同樣大小的木牘,作了局部放大,它的正、反兩面均用恭謹的隸體墨書豎寫,共4000多字,暫定名為「太守·都尉府暨縣、邑、候國吏員集簿」。設計者充分運用筆力和結構,既表現出了木牘特有的那種和暖的質感,又表現了一種實用的、入世的意趣。

(4-3)T【金石檔案·明代鐵券】郵票票面主圖案選用了一塊明代鐵券。這塊鐵券系明英宗朱祁鎮於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三月十八日,賜給軍功卓著的高陽伯李文將軍的一塊略微彎曲的紅銹色的免死鐵券,背景為鐵券上文字拓印的局部。該鐵券長37.5厘米,寬21.2厘米,厚2厘米左右,重1 300克,正面206字,反面11字,共217字,均為顏體,金銼方法,字清基本完整無失真,寫有食祿一千石和免本人死罪一次的待遇。

郵票圖案以放大的鐵券平面文字為背景,突出刻畫了鐵券的整體形象,富有金鐵質感。仔細讀鐵券,既能夠感受到由於文化上擬古範古之風盛行,文字上努力脫略繁麗豐腴,尚樸淡,求舒徐的一種追求,也可以體味到鐵券的字裏行間蘊藏著澄懷味象的沈暮品格和冷峻的統治秩序。

郵票為全新未使用,無任何人為修理痕跡,無缺損及明顯折痕,無墩角、角圓現象,無明顯發黃,無黴點及明顯汙漬,無水波紋,邊角整齊。

這兩枚郵票的收藏價值在於是原郵政局發行的絕版郵票,材質使用的是專屬塗料郵票紙,郵票規格:40mm×30mm,齒孔度數:12度,版別為膠印版,防偽方式為藍色防偽纖維紙、防偽熒光油墨、異形齒孔、無色熒光噴碼、微縮文字。

檔案珍藏著民族的記憶,在國家的政治、經濟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真實地反映了中國以往的社會風貌與歷史情景。它會載著一代又一代的記憶,繼續朝前行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