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石的賦能是宋代特定的文與藝賞石之路的轉變,正是蘇軾、米芾等這些能文多藝,也讓奇石文化從白居易、牛僧孺的太湖石記0.5版本升級到1.0版本。
從此,奇石文化開啟了賞石為文化的新篇章,在奇石之路上,白居易與牛僧孺時期為代表,可謂賞石文化之基,奠定了賞石文化基礎。
蘇軾、米芾時期為代表,把賞石文化推向古典賞石理論的高度,雖然業內專家不認可瘦、皺,透是米芾所創,但是,歷史中官衣拜石惟米芾也。
即便沒有米芾相石法之說,蘇軾、米芾等這一代的文藝派形成的愛石、寫石、畫石,也很可能形成瘦、皺、透的雅石賞石理論。
到了元明清,尤其在元代賞石文化開始進入一個低潮期,幸好還有以趙孟頫為代表的宋代元初畫家、書法家、賞石收藏家。
趙孟頫在宋、元兩朝都曾任官,他在元代時期仍然保持著對賞石的熱愛,以賞石寄托情懷,成為元代時期的代表人物。
元代由於統治者的政治環境影響,賞石活動只在部份宋代遺傳的文人雅士圈顯現,民間大多也是以案頭清供的小型石為主。
元代研山興盛,最為文人雅士賞石推崇,林有麟題有詩句:「奇雲潤壁,是石非石。蓄自我祖,寶滋世澤。」林有麟先祖、張雨、趙孟頫、倪瓚都珍藏研山,元代文人置研山於文房也蔚為風氣。
元代正是這種室內文房雅石的風氣,在觀賞石歷史時代中首次出現賞石底座,宋代的賞石底座主要以盆式為主,一盆可以多用,元代賞石底座與石已有咬合,賞石專屬底座產生於元代。
在元代,雖說賞石活動並不興旺,但是小型石的崛起,研山的興盛推崇,賞石底座的融合,整體審美藝術的升級,也是這個時期的標誌。
到明清時期,賞石活動進入了恢復期, 也充分的發揚了唐宋時期的園景石、文石觀、雅石觀,又融合了醜石的地質觀和以醜為美的藝術理論。
明代徐渭(1521年-1593年),字伯仁,號鐵冠山人,是明朝中期著名的文學家、畫家、書法家和收藏家。他除了文學、繪畫、書法外,還非常喜愛玩石頭,有很多與石頭有關的趣事。
徐渭也酷愛收藏奇石,特別喜歡在石頭上題詩,相傳偶得一石頭,準備題詩,但是石表粗糙,無法下筆,他隨機帶石乘船扔於江中,過了幾年找到此石,石表被江水沖刷的光滑細膩,便題詩收藏。
到了清朝,賞石活動又進入空前恢復狀態,不但延續了古代賞石文化,又為賞石文化增添了新的賞石理論。
到了清朝時期,古代賞石文化基本定型,這一定型中,很好的傳承了園景石、文石、雅石的精髓內涵,也在文石、雅石中提煉出了醜石賞石審美觀。
醜石理念源於唐宋時期的白居易、蘇軾、米芾等賞石畫石,由清代鄭板橋提出醜石理論,從前人的「瘦、皺、漏、透」定型於「瘦、皺、漏、透、醜」。
至此,這一古典賞石理論相傳延用至今。
點選頭像關註我,分享更多奇石精彩內容。
上一篇:【奇石文化‖古代石與古代人(雅石篇) - 今日頭條】https://m.toutiao.com/is/iByj6pB/
下一篇:【奇石文化‖古代石與古代人(文石篇二) - 今日頭條】https://m.toutiao.com/is/iBD2mR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