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晚期把鼻煙輸入到中國的歐洲人沒有意識到,裝鼻煙的小玩意兒會與藝術連線起來,變成中華斑斕文化中的一枝。
當時正是因為有了鼻煙,所以隨之才有了鼻煙壺,而明清匠人們也就有了施展才藝的新平台。而因了匠人們的好手藝,才激發了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對鼻煙壺的喜愛——這時候鼻煙本身反倒沒那麽重要了,這大概是另外一種形式的「買櫝還珠」吧。
誰也說不上來,清代鼻煙壺的鼎盛時期一共製造出了多少精品,反正流傳下來的,光是選材尚的名目就有金、銀、石、玉、翡翠、珊瑚、瑪瑙、象牙、水晶、玻璃、瓷器、獸骨、牛角等等,可以說是包羅永珍、應有盡有。
除了材料上的豐富之外,工匠們還在鼻煙壺的工藝上出新改良,若是做得細致了,連壁內都有精工描繪。
小小的掌中之物,卻是民族傳統藝術的縮影,集中國繪畫、書法、雕刻、鑲嵌以及玉石、瓷器、料器(即玻璃)、漆器、琺瑯、金屬、牙角等工藝於一體,千姿百態、美不勝收。
鼻煙壺在收藏界屬於雜項,入門者可以選擇從瓷質鼻煙壺起步。瓷質鼻煙壺的存世量最多,市場價格較低。但也要註意,瓷質鼻煙壺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所制最佳。初級收藏者可先花費一小部份資金從青花、青花加紫瓷質鼻煙壺入手,在對市場有了初步了解後,再逐步向粉彩、琺瑯彩等較高檔次的瓷質鼻煙壺深入。
瓷質鼻煙壺造型多樣,有長、短、圓、扁等,紋飾也是多姿多彩——青花彩清新素雅,粉彩絢麗多姿,淺絳彩淡雅柔和。乾隆、嘉慶時還有暗花飾瓷鼻煙壺,透雕瓷鼻煙壺和堆貼瓷鼻煙壺。
待到稍有長進之後,就可以接觸以雕工見長的玉石類、瑪瑙類鼻煙壺了。
瑪瑙削磨到如紙一般薄,透亮,然後加蓋,放在水裏,鼻煙壺能漂浮在水面上,俗稱「水上飄」。
其次一類是「俏色」,就是利用瑪瑙質地的自然分層,由工藝大師巧妙安排,使其各部位自然呈現不同顏色,更富有情趣,因此也稱為「巧做」。
不過鼻煙壺中的最上品,其實還得是古怪材質所做的。譬如用石榴、葫蘆、七彩玻璃等精雕細琢的鼻煙壺,傳世極少、頗為稀罕。要從材質入手的話,空派窮盡一生也難窺全豹。
上面說的是按鼻煙壺的材質由淺入深進行收藏,還有一種收藏方法則是按新、老內畫壺分類收藏。
鼻煙壺內壁的雕繪是其另一精髓所在。對內畫鼻煙壺感興趣的收藏者,可按照各個流派進行收集。
老內畫壺的京派代表人物有馬少宣、葉仲三、丁二仲等;魯派有畢榮九、孫星五、薛萬京等。他們創作的老內畫壺具備較高的審美與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