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時大彬僧帽紫砂壺現身24年香港春季拍賣會,受到藏家追捧

2023-12-24收藏

時大彬何許人也?一個留名青史的宜興紫砂壺大師,在萬歷年間名噪一時。都雲昆說,紫砂壺的興起,最早是在明代中早期。在此以前,宋代的點茶使用茶餅沖泡。明朝初年,朱元璋認為把茶葉壓成磚餅狀的制茶方法費工費時,下令「廢團改散」,鼓勵民間飲用散茶。從煮茶到泡茶,更小的沖泡工具應運而生。時大彬正是在這個背景下脫穎而出。

明萬歷 時大彬 僧帽紫砂壺 尺寸:高29.5cm 口徑:13.6cm 寬:41.4cm

時大彬的父親是做壺的能工巧匠,他做壺的手藝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是與紫砂壺的正始大家供春相提並論的人物。都雲昆說,時大彬制壺,能博采眾家之長,同時還有創新,因此在眾多陶匠中卓然超群。他做的壺有一個最大特點——在紫砂中摻雜粗顆粒,讓茶壺在溫潤之外更顯樸實無華。但這種材質在燒制時對火候的把握相當嚴格。若是溫度不夠,泡茶時就會出現很重的土腥味;溫度過高,則容易開裂。時大彬又追求完美,茶壺稍有瑕疵即刻銷毀,成品率很低,因此身價倍增。

著錄【雍容堂典藏紫砂壺】

歷代文獻對時大彬多有記載。如明末著名散文家張岱就說:「宜興罐以龔春為上,時大彬次之……然一砂罐一錫註,直躋商彜周鼎之列而毫無愧色,則是其品地也。」為了擁有一件時大彬壺,江南的官僚豪紳、文人士大夫除了重金求購外,還不惜動用官府的力量。時大彬壺甚至還作為進貢之物獻到宮廷。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一件雕漆四方執壺,為宮廷禦用茶具,就出自時大彬之手。

時大彬成交價格


時大彬,號少山。或淘土,或雜碙砂土,諸款具足,諸土色亦具足,不務妍媚,而樸雅堅栗,妙不可思。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壺。後遊婁東,聞眉公與瑯琊、太原諸公品茶施茶之論,乃作小壺。幾案有一具,生人閑遠之思,前後諸名家,並不能及。遂於陶人標大雅之遺,擅空群之目矣。
——明 周高起【陽羨茗壺系】
時大彬之物,如名窯寶刀,不可使滿天下。使滿天下必不佳。古今名手,積意發憤,一二為而已矣。時大彬為人埴,多袖手觀弈,意嘗不欲使人物色之。如避吏,惟恐匿影不深,吾是以知其必傳。雖然,偃蹇已甚,壺將去之。黃商隱曰:「時氏之埴,出火得八九焉。今不能二三,蓋壺去之矣。」故夫名者身後之價,不可以先,不可以盡。夫先與盡猶不可,況其有兼之者哉!悲夫!
——明 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卷十二
時為人敦雅古穆,壺如之,波瀾安閑,令人起敬。其下俱因瑕就瑜矣。
——明 周容【宜興瓷壺記】
宋尚書時彥裔孫名大彬,得供春之傳,毀甓以杵舂之,使還為土,範為壺。燂以熠火,審候以出,雅自矜重,遇不愜意,輒碎之,至碎十留一,皆不愜意,即一弗留。
——清 李鬥【揚州畫舫錄】卷四
往日供春茶壺,近日時大彬所制,大為時人寶惜,蓋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無土氣耳。
——明 許次紓【茶疏】
器物精潔,茶愈為之生色。今時姑蘇之湯註,時大彬之沙壺,汴梁之錫銚,湘妃竹之茶竈,宣成窯之茶盞,高人詞客、賢士大夫,莫不為之珍重。即唐、宋以來,茶具之精,未必有如斯之雅致。
——明 屠隆【茶說】
自時大彬開始,制作紫砂陶的一整套傳統技法,已大體上建立,並傳承給以後各代藝人。後人提及他的作品皆贊不絕口,諸如「千奇萬狀信手出」、「宮中艷說大彬壺」、「遐陬絕域猶知之」、「明代良陶讓一時」。
現存材料暫時未能給出時大彬的確切生卒年代。【陽羨茗壺系】沒說時大彬是何時人,只說其父時鵬是萬歷年間人。清人吳騫參照周嘉胄的說法,「時鵬、時大彬…邵文金、蔣伯荂皆萬歷人」。
萬歷皇帝在位48年,萬歷時人的生卒年代,可能上至嘉靖,下至萬歷、天啟、崇禎,也可能上至萬歷,下至天啟、崇禎甚至順治。
時大彬制壺的方法,上繼供春,下引明清兩代的壺藝規範,所教學生大多達到了很深的造詣。明末紫砂壺大匠,主要是時大彬的弟子和受其影響者。如李仲芳、徐友泉、歐正春、邵文金、邵文銀、蔣伯荂、陳信卿、陳光甫、陳俊卿、沈君盛、陳子畦等。
明代周高起在論及泥色時說:「壺之土色,自供春而下,及時大彬初年,皆細土淡墨色,上有銀沙閃點,迨碙砂和制,轂縐周身,珠粒隱隱。」這是時大彬早年用泥特征。又說:「時大彬,字少山,或陶土,或雜砂土,諸款具足,諸土色亦具足,不務妍媚而樸雅堅栗」,兩種不同說法表明時大彬前後用泥是有變化的。
時大彬對紫砂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器型設計與銘文刻款都極有研究。特別是重新創造了一種成型方式,即「打身筒」、「鑲身筒」的技法。這種獨特的成型技藝,奠定了宜興紫砂發展的根基,確立了至今仍在沿用的憑空成型的技術體系。
他的制作,在前人基礎上愈發精致。同時,也不一味求工,而是以「粗砂細作」著稱。「或陶土,或雜砂土,諸款具足,諸土色亦具足,不務妍媚而樸雅堅栗」,這一點是時大彬的重要標誌,也是時大彬審美上的自覺。這樣的審美高度,遠不是普通工匠能達到的。正是如此,時大彬的制作得到了達官顯貴和文人名士的廣泛認同,紛紛以「質古」、「古樸」、「樸雅」、「沈郁」、「典重」一類詞來形容,「直躋之商彜周鼎之列而毫無慚色」,足見已經達到文人審美應有的品位和境界。
鐫壺款識,時大彬初倩能書者落墨,用竹刀畫之,或以銘印,後竟運刀成字,書法閑雅,在【黃庭】、【樂毅】帖間,人不能仿,賞鑒家用以為別。
——明 周高起【陽羨茗壺系】
紫砂壺從誕生之初很快就發展出在作品上落款的傳統,這在歷代各類器物上都是非常罕見的。一方面,文人的參與和認可是其得以發展的土壤;另一方面,工匠的自覺意識更是生起一切現象的種子。【先進錄】記載,「宜興時大彬制砂壺,名手也,嘗挾其術,以遊公卿之門。」至於刻款樣式的發展,下面以出土「大彬」款舉例說明。
最早多見在壺身不明顯處刻作者名號的。
有刻於壺底的,如福建漳浦明萬歷38年盧維禎墓出土「時大彬制鼎足蓋圓壺」、江蘇江都明萬歷44年曹氏墓出土「大彬款紫砂六方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