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明青花幾何綬帶扁壺清爽秀麗的感覺

2024-06-22收藏

青花瓷自唐代創燒後,歷經400余年的緩慢發展,在元代晚期達到成熟,隨後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發展起來。青花瓷以其潔白細膩的胎釉、青幽靚麗的藍彩和雅俗共賞的裝飾圖案得到國人和世界各國人民的青睞,特別是明永樂、宣德青花瓷,更是世界各大博物館收藏的重點,也是拍場上藏家們追捧的物件。明代永樂時期,青花瓷成為中國瓷器生產和外銷的主流產品,一直延續至清代。明朝時期是中國瓷業走向全盛的輝煌時期,這與明初解除禁海令、「帝王居中、撫駕萬國」的積極對外政策有關。值得一提的是鄭和遠航帶回的優質瓷繪原料「蘇泥勃青」直接用於青花瓷的燒制,提高了青花瓷的品質,直接推動了瓷業的發展。

「蘇麻離青」這種鈷料出產於波斯伊朗一帶,是當時阿拉伯商人與鄭和進行貿易的物品。這種優質瓷繪原料在鄭和7次下西洋之後便銷聲匿跡,如今已成為鑒定這一時期瓷器特征的標準。對許多中國瓷器鑒藏家而言,十五世紀初瓷器的釉下青花紋飾堪稱歷代之最。明代青花瓷器在中國青花瓷中影響深遠,不同年代的不同青花鈷料都能很好地適應中國繪畫的各種題材。青花瓷器的繪畫用傳統的毛筆,以各種線條和點染、渲染來完成畫圖,燒出了大批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充滿生活氣息的青花作品。

尺寸:寬31cm 高45cm 口徑5cm 底徑11cm

本品全器釉質溫潤肥厚,青花鮮艷翠亮,發色沈穩,畫工一氣呵成,風格華美典雅,裝飾性極強,布局得當,給人以繁而不亂、清爽秀麗的感覺,青花呈色亦非常純正,融入瓷器中,賦予裝飾性,更好地凸顯宮廷藝術的富貴榮華。揉合中西傳統,別具新意、巧妙奪目,不僅賞心悅目,更彰顯帝國面朝四方、相容並蓄之泱泱氣度。其釉白皙,其胎厚實,青花淡雅妍美,線條粗細並用,青料濃淡兼施,從而令畫面富具蒼翠欲滴的意趣,透出凝重雄渾之美,無不彰顯出禦窯畫師的非凡造詣。

眾所周知,從兩漢到唐宋中國瓷器的器型變化不大,體現著中國人生活審美習慣,自元朝開始由於受多種文化的影響,在明初這種變化更為多元化,僅各種扁壺就達十多種器型,在造型上總的特點是雄渾、飽滿、挺拔,這種器物具有明顯的波斯風韻,在西亞地區至今還能看到這類銅質的器物。充滿了西域風情的青花瓷器,不僅得到外國王室的喜愛,同時也受到明朝宮廷的認可。獨特的造型和新穎的紋樣,超塵脫俗,不同凡響,有將相之風,為一代青花瓷器之冠。它如此燦爛,不僅得助於中華民族的深厚文明,而且得助於伊斯蘭藝術,是中國瓷器裝飾融匯外來文化的光輝典範。

尺寸:寬31cm 高45cm 口徑5cm 底徑11cm

現代社會中,明代青花瓷的地位更是無可替代。其獨特的色彩、紋飾和題材被廣泛套用在各種設計中,成為一種時尚的文化符號。在收藏界,明代青花瓷更是備受追捧,其價值不斷攀升,成為收藏家們的心頭好。明代青花瓷在繼承元代青花瓷優點的基礎之上,明代的匠人們還開拓創新了制作青花瓷的配方,並延續發展了以瑞獸、花鳥山水、人物等為主要樣式的紋飾。青花瓷中的紋飾往往具有一定的欣賞價值,但其更重要的是寓意和人文精神的附加值,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瓷器之所以會深受國內外友人的歡迎,是因為它們無盡的創意和積極向上的情懷。

白地青花的瓷器在得到因為豐富的變化受到了廣泛的喜愛,明代作為鼎盛時期,開始追求器形和紋飾的創新總的來說,明朝時期的青花瓷以其獨特的魅力和精湛的制作工藝,成為了中國藝術史上的奇跡。它既承載了明代工匠們的匠心獨運,也展現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欣賞、收藏和研究明朝青花瓷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能感受到古代工匠們的精神追求和技藝傳承,更能領略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這一切,都讓明朝青花瓷在景泰藍之外,同樣具有了不可磨滅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