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收藏砣與秤近4000件,他創辦了國內首家秤砣博物館

2024-05-19收藏

杜春娜 李文璇 濟南報道

在濟南,有這樣一位收藏家,他不愛字畫與玉石,卻對砣和秤情有獨鐘。他便是如今山東省權衡天下博物館的館長—張奎生。今年50多歲的張奎生,收藏砣與秤已有近30年,收入藏品四千多件,成為這一小眾收藏門類中的翹楚,更一手創辦了中國首家專以砣和秤作為展品的博物館。

為什麽偏偏喜愛砣與秤?創辦博物館又有何心路歷程?2024年5月18日,是第48個國際博物館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特對其進行專訪。

偶然走上砣、秤收藏之路

「我收藏砣與秤,到現在也快有三十年了。」張奎生說著,從辦公室的櫃子裏取出一只小巧玲瓏的戥子秤,這是他千裏迢迢從甘南自治州「淘」回來的。「這件戥子秤的盒子是胡桃木的,上面的圖案頗具藏族風情;秤桿用的是犀牛骨。估計是清代的東西。」張奎生侃侃而談,「原主說這是傳家寶,不願出售,我和他足足談了四五個小時,才說動了他。」

張奎生從甘南自治州「淘」回來的戥子秤,這是他收藏的秤中最小的秤

相較於張奎生所創辦的權衡天下博物館裏,那浩如煙海的砣與秤,他辦公室中隨處可見的藏品不過是「九牛一毛」。近三十年時間裏,張奎生在工作之余,四處搜求砣與秤,到現在已足足集納四千余件。這個愛好可謂小眾,專門收集砣和秤的人,在全國範圍內都屈指可數,他算是其中「翹楚」。

張奎生和砣、秤「結緣」,其實純屬巧合。作為一名「六零後」,張奎生對砣與秤並不陌生,在他的少年時代,人們走街串巷、擺攤趕集,都要用它們來稱重。不過,在彼時的他眼中,那些或方或圓的秤砣,不過是常見的「實用器」,稱不上有什麽收藏價值。

轉變發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有天,張奎生到濰坊臨朐尋覓奇石,偶然見到一戶農家的窗邊擺放著數個形態各異的秤砣。它們被雕刻成小動物的模樣,看上去栩栩如生。「我還是頭一次見到這樣有趣的秤砣。」張奎生覺得很是新奇。農戶見張奎生愛不釋手,便把這些秤砣送給了他。

自此,張奎生對砣與秤的喜愛一發而不可收。他逐漸走上了收藏之路,每去一個新的地方,總要先到當地的古玩市場尋訪「遺珍」。「淘寶」需要慧眼,亦是一本「討價還價」的「生意經」。張奎生曾以每只五元的低價,購入一整套瓷秤砣,幸運「撿漏」;也曾因對方報價太高,而「舉棋不定」,最終「錯失所愛」。不過,他收藏砣與秤,有兩條「鐵則」:純憑愛好,不論收益;只進不出,從不轉賣。

張奎生曾經結識一位湖南長沙的同好,對方邀請他到家裏觀賞自己珍藏的秤砣。張奎生欣然前往,進門以後,只見那三室一廳的房子裏,床底下、沙發底下、桌子上,都擺滿了秤砣。「這位老人身體不好,還說自己的兒女生活艱難,我一聽,就以為他有意向將秤砣轉讓給我。」張奎生回憶說,「當時,我看中了一套張氏鐘型的秤砣,讓他報個價格。沒想到他說:‘這些秤砣都不賣。’」張奎生在長沙盤桓三四天,最終無功而返。談及此事,他頗為感慨:「我從對方身上看到了與自己相似的執拗和情懷。」

把私藏變成公共博物館

隨著時間推移,張奎生手中的砣與秤也「積小流而成江海」。2016年的一天,張奎生在燈下舉著新得的秤砣把玩,忽然覺得「孤芳自賞」埋沒了它們的風采。

事實上,砣與秤確是歷史極為悠久、值得博覽細觀的器物。古時,它們被稱作權、衡。權的發展,經歷了商代晚期的陶權,西周到漢代的石權,以及唐以後的銅權、鐵權等多個階段。而所謂「衡」,起初指的是天平,魏晉南北朝時出現了桿秤,到北宋初年,一種名為「戥子秤」的高精度衡又被發明出來。「砣與秤雖然只是度量衡的‘一端’,卻也反映著時代風貌和審美潮流,能使觀者‘管中窺豹’,遙想歷史風雲。」張奎生由此萌生了建立博物館的想法。

當年6月,經省文物局批準,張奎生一手創辦的山東省權衡天下博物館正式成立,這是中國首家專以砣和秤作為展品的博物館。「古人認為,稱砣為‘權,’稱桿為‘衡’,他們把‘稱’叫做‘權衡’。」故而,張奎生把博物館命名為「權衡天下博物館」。「博物館初建時,面積有三百平,但隨著後續藏品的增多,展廳布局略顯局促,陳列也不夠規範。」張奎生說。好在,數年以後,他的「寶貝」又遇到了新的「伯樂」。

2021年初,權衡天下博物館迎來了一位特殊的訪客——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魯商文化研學中心副教授馮成偉。馮成偉所負責的魯商文化博物館於2016年落成,惜乎長久沒有重磅展品「入駐」。他此次慕名而來,便是希望與張奎生達成合作,填補這一空白。

雙方「優勢互補」,一拍即合。2021年7月,張奎生與校方簽訂了遷址的協定。2022年8月,山東省權衡天下博物館在校內的現代服務業大樓六樓正式「開館」,與魯商文化博物館「比鄰而居」。超過六百平米的展廳,成為了砣與秤的「新家園」。

當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走進權衡天下博物館,只見砣與秤琳瑯滿目,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這其中,戥子秤的數量約有千件,在國內首屈一指,而秤砣在材質、品相上,則尤為豐富多樣。從重量上說,最小的僅在20克,最大的足足有一百多斤;從材質上看,既有古拙的陶、石、鐵,也有雅致的青銅和素凈的青花瓷;從形狀上看,有簡單的壺形、錐形、方形、球形、梅花形,也有代表十二生肖的動物秤砣;從年代上看,上迄秦、漢,下至於今,貫穿了唐宋元明清等多個朝代……它們從某一特殊領域、特定器物、特有文化內涵方面,見證著中國度量衡的發展史,展現著中華民族的勤勞智慧和非凡的創造力。

得之不易的鎮館之寶

漫步於權衡天下博物館內,最吸引人眼球的,莫過於一個2公尺多高的巨型「秤砣」。這個「龐然大物」的原型,是一枚寫著「濟南路 總管府」的鐵權,它鑄造於元至正二年(1342年),有著平肩、直腹、束腰等元代秤砣的顯著特點。

巨型「秤砣」放置於山東省權衡天下博物館內,原型是一枚寫著「濟南路 總管府」的元代鐵權

與館內的許多其他「寶貝」一樣,張奎生收藏這枚鐵權的過程也是一波三折。2017年,他在一個互聯網二手交易平台「刷」到了這枚來自濟南的「鐵砣砣」。長期在濟南生活、工作的張奎生,本就偏愛帶有本地元素的物件,且鐵質秤砣因留存困難較為稀少,看到這件珍稀的寶物,他頓時雙眼放光,不斷與賣家交流,希望他能放低價格。然而,賣家始終沒有松口。

線上「纏結」無果後,張奎生要到了賣家的聯系方式,期盼著能夠當面溝通,以誠意打動對方。「好巧不巧,賣家就在濟南。」張奎生說,「後來我們多次面談,我也親眼看到了實物。從包漿程度能夠看出,這確實是件珍品。」2019年,他終於把這枚夢寐以求的元代鐵權「收入麾下」。

這枚鐵權上的銘文又是何意?張奎生解釋說,元代的行政區劃為路、府、州、縣,「路」設總管府,當時的「濟南路」,正是如今的濟南市。而「至正」,是元惠宗的第三個年號,也是元朝的最後一個年號。至正二年,正值這位末代皇帝親政初期,彼時,他正銳意改革,試圖挽救元朝的統治危機。這枚「誕生」於濟南的鐵權,近七百年後又在濟南「現身」,與此地的後人「重逢」,像是權力的警示,又像是時代更叠的見證。

再向前走去,只見玻璃櫃內,有只秤砣「眾星拱月」般被環繞在中心。這是一枚元代的銅秤砣,高10.5cm,器型規整,銹色厚重,其底部是台階式,腹部呈束腰型,鼻衄通直,器型完整,兩面都鑄有八思巴文字,在收藏圈裏價值很高。在張奎生心中,它是與那只元代鐵權「雙峰並峙」的鎮館之寶。

鑄有八思巴文字的元代銅權

「很多秤砣上面會同時有八思巴文和漢字,像這種只有八思巴文的並不多見。」張奎生說道。事實上,八思巴文是一種早已消失的蒙古文字。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此後,元朝滅南宋,實作了中國的再次統一。元朝疆域廣袤、民族眾多,實作「書同文」也就成為忽必烈的一件大事。這個任務交給了當時的國師、西藏的宗教領袖——八思巴。

八思巴以藏文字母為基礎,結合蒙、漢、維吾爾文等文字,創造出一套新的字母,被稱為「蒙古新字」,史稱八思巴文。當時,八思巴文被統治者強制推行,但學習者少、套用範圍有限,即便是朝廷裏的普通官員也難以掌握,更不用說深入民間,為百姓所熟悉和喜愛。伴隨著蒙元帝國的消亡,八思巴文亦被逐漸廢棄,成為一種「死文字」。而今,這枚篆刻著八思巴文的元代銅權穿越時空,在時間長河裏默默見證前人的智慧,靜靜地訴說那一段神秘的歷史。

骨子裏的權衡文化

「我創辦博物館,其實是希望在收藏價值之余,發揮砣與秤的教育和實踐價值。」在張奎生看來,砣與秤不僅是「稱物平施,知輕重也」的計量器具,還是「權衡文化」的象征。

在過去,人們透過「權衡」可以得到利益,因此也就產生了「權利」。古代的帝王將相,很多都將權置於案頭,旨在省察民情、權衡天下,保佑江山永固。傳說認為,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時,丞相李斯問秦始皇:多少為一斤?秦始皇思考片刻,寫下四個字的批示:「天下公平」。李斯百思不得其解,回家後多次書寫,發現這些字有16個筆畫,便定1斤為16兩。這雖然只是民間故事,但仍表達了「公平」乃權衡本義的思想。

「權衡」的引申意義遠不止如此,它其實還有「誠信」之意。秤桿上有秤星,如天上的星星,用意為:人在稱,天在看。「過去的秤都是16兩,在秤桿上刻制有16顆星花,象征著南鬥六星、北鬥七星和福、祿、壽三星。」張奎生說:「這是在告誡人們做買賣千萬不能缺斤短兩,否則缺一兩就損福,缺二兩失祿,缺三兩要折壽。」

賣過布、開過酒店的張奎生,大半生的角色是個生意人,做生意則離不了公平、誠信。「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基於相互信任,所有的商業都建立在公平、誠信的基礎上。」三十余載的經商經歷讓張奎生親身實踐著「權衡」的意義,「我希望能像秤砣一樣實實在在,像它一樣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在馮成偉看來,這樣的想法恰與魯商文化共成一脈:「人們常說‘無奸不商’,但魯商講求崇德重義、誠實守信,表現出仁厚的文化精神。」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邀請張奎生舉辦「權衡講壇」活動,苦心經營收藏事業多年,張奎生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積攢的知識與思考,傳達給莘莘學子。

山東省權衡天下博物館遷址以來,已有數百個團隊來此參觀「打卡」,張奎生對砣與秤的癡迷也愈加廣為人知。「博物館裏的寶物,不止是我一人的私藏;博物館的建立,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幫助。」張奎生說。他希望與收藏界的朋友們協作,進一步擴大博物館的規模,讓更多人知曉砣與秤的歷史,了解權衡文化。

「秤砣雖小墜千斤」。四千余件砣與秤,千百年間,看日行月走、人事更叠,是公平誠信精神的物質載體;一方天地,容納了一個人半生的記憶。

附:山東省權衡天下博物館

地址: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現代服務業大樓六樓

參觀方式:免費參觀,需提前預約

聯系方式:馮成偉(139531882008);張奎生(13805313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