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小城鎮安的陶瓷!

2024-09-07收藏

作者/高偉

南山陶祖,秦嶺柴燒。

這是我與章登暢先生一起受邀給廟坡陶瓷復興所提出的部份觀點。南北分界線上的鎮安是產陶器的,這並非電洞來風,而是從歷史、自然、地理等諸多方面去捕風捉影、有中拉長的善果。由此研析便可察,鎮安之地、廟坡之陶,是名正言順、恰如其分的!

2005年,鎮安縣乾佑河流域的永樂街道轄區王家坪村出土了一件漢代豆型熏爐。泥質灰陶,爐體爐蓋上下組合,由母子扣銜接。爐體呈盆狀而淺腹,下有喇叭形底座。爐蓋上有圓形捉手,捉手上部微微內凹,中心有一小圓孔;蓋面上圍繞捉手比較規則的分布著三圈小圓孔。其器型之拙樸,做工之簡明,與廟坡陶器大同。可鑒,廟坡並不僅僅產生活實用器物,生活雅器也是古已有產之!

根據宋人丁謂所著【天香傳】記載,中國古人使用熏香的歷史可以追尋到上古時期。熏爐最早的作用是透過燃燒有刺激性或芳香性植物來驅除蚊蠅等有害生物對人畜的侵襲,亦可達到驅除穢氣清潔環境的目的,後來逐漸衍生出了供奉神明等作用。山鄉濕潮、幽閉,人們在漫長的生活中確實需要這樣的器物,也自然會過渡到敬奉神仙,再在太平盛世之時昇華到裝點生活!

漢詩雲:朱火燃其中,青煙飏其間。順入君懷裏,四座莫不歡。陶,這個中國人五千文明史中生活生產的核心硬體,也逐漸成為了中華文化譜系中的核心軟體。人類的歷史,也正是一部從制陶開始的歷史,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的出土盡皆說明。當人類發明了火,文明便真正開始,由此,各種能與火相生的生產生活器物,有了機會也必然登上歷史的舞台,成為人的創造與伴護!

出土陶器之地,與廟坡一衣帶水,相距區區三公裏。遺憾是,廟坡制陶有明確史載者,僅存在於清朝乾隆三十六年,由姜姓、蔣姓、陳姓三族以作坊式承制。到我姑父這輩時,已不知多少代了。蔣姓人家早已不存,倒是姜姓開枝散葉成了廟坡的大族。遺憾的是,也正是從他們那一代人雕零開始,徹底熄滅了窯火。人類都是在追求發展時選擇遺棄,在實作發展後自覺返祖,選擇回歸。所以,廟坡的窯火又是在這樣的時代行程背景下,得以重燃!

我的姑父姜方國祖上自建有中窯廠,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生產了賣向鎮安和周邊縣地的無數窯貨。那個年代的流動經濟就是貨郎擔挑著滿擔的窯貨,大的套小的,如同俄羅斯套娃一樣,滿滿當當,大到直徑超過一米的儲水缸,小到寸許多的喝酒盅。至今,鎮安的家家戶戶仍然保留有大量的廟坡陶器,可見當年蔚然大觀!

除去人文性的解讀之外。客觀地講,不可否認,其實陶器只是物質不發達、工業未誕生時期的手工業一種而已,見證著一時一地特定階段的發展水平胡發展歷史。一時一地的人也正是在這樣的狀態中一步一步繁衍生息,創造歷史、走進歷史、成為歷史!

時代的風吹到了今天,需要有屬於這個時代的內容,那才是一個早已有之古老的器物在今天不斷被延續疊加的新生命力。是生活的精神性需求,是大雅,是無相,那必是柴燒。讓人類在對著這樣一件件器物時,回歸於神性,走入到自然,感知到生命的空寂、本來與純真!

乾佑河經土地嶺一線作為商於古道的分支,是通達長安的古道之一。廟坡,毗青山,產陶土,多緩坡,遍地有泉,普生青岡花栗等硬木,又緊鄰乾佑河水道和表功鋪古驛,是建龍窯、制泥胚、燒窯貨、流通輸出的絕佳之地。或許唐詩風雪中的賣炭翁,正是從鎮安一腳一腳走出去的吧。在我爺爺那一輩人年輕時,山裏人就是挑著兩百斤的貨郎擔子,把山裏的石灰、木炭等山貨,順著棧道送到山外,再換成鹽巴等必須物資挑回山來。來回不停一個多禮拜腳程,這不正是賣炭翁那種命運與苦累麽!

農業社會,木質陶質為普羅大眾生產生活用具的核心質地原料。秦嶺腹地的鎮安,九山半水半分田,閉塞其中自成一體,所有的東西幾乎都必須要靠自給自足來實作。由此,也給一些基本的手工業建立起了必須滋生的要求和基礎。人是環境的產物,在農業文明時代,極難有更寬闊的條件選擇。生而為人只能在有限的空間之內得以生發,盈尺之內股掌之間的命運枷鎖,禁錮著山裏人的命運,也激發著山裏人的鬥誌。為了生存生活,下苦圖強,以苦為樂,燒酒、燒炭、燒瓦、燒窯,山裏面人的生活就是這樣一生一世一代一代與天地鬥爭的苦累與征服。

鎮安以陶器為代表的器具技藝,也應是在此等背景下誕生而來的!

星河鬥移,廟坡山上的柴木早已長得椽木檁料,沒有了當年一茬一茬的砍伐之殤。廟坡地裏的陶土也早已生得雜草葳蕤,沒有了當年一層一層的削剝之苦。保護、修復、利用,自然的生態、產業的生態與發展的生態,總在時代演進的代際中矛盾而自洽。生活在其上的人們也永遠是一代接著一代的繁衍雕零出走回歸。這是一件陶器的窯變,也是一地人生的宿命,冥冥之中,都有著自己在烈火中涅槃的傳承永生!

陶瓷,早已經高度產業化了,在鎮安這種剛剛爐火復燃,產業復興的地方,在一個高度產業化的行業裏再做跟進,早已沒有機會。但高度差異化卻恰恰是最好的周期,所以有了秦嶺柴燒的構想和提議。柴燒,可稱是陶器皿的最高級形式,一派侘寂、樸拙、高古,萬物永珍,盡隨天意,內建時光的痕跡!

好酒陳年,儲存是關鍵,儲存需好酒器。好菜形佳,裝盤上關鍵,裝盤需好碟碗。鎮安盛產好陶,以陶壇存酒,可隔空氣、絕異味、增變化。以陶盤盛菜盛飯,可相益彰、持熱度、現品味。此等煙火人間,儲水,存油、裝鹽、腌菜,煮粥,熬藥,泡茶,溫酒,盛飯,養花,三餐四季,盡皆陶然呀!

小到一宅一宇的陶然居,大到美麗中國的先行區。今天的中國,已經到了復興文化文明,追求內容內涵的周期了。整個社會,所有主體都應該重新看待和思考我們本已擁有、古已存在的山水人文風物技藝。它們今天的時代性到底是什麽,這一鄉一隅的地方在廣闊世界裏到底有什麽存在感?

今天,美麗中國的內涵之一就是鄉土中國,鄉土中國是數以萬計的山鄉陌野移風易俗所共同構建而成的文化譜系。鄉村振興大勢所趨,然而何以振興?儼然,在地性的特色產業首當其沖。具有源發性的基因和永續性的生命,當與時代需求相結合,才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間。當不同環節的自然人和法人主體被調動起來,這一切才真正可以上接天下接地,中間市場能通氣!

鎮安陶器制作技藝已被列入商洛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計畫名錄。在鎮安這個文學大縣,商洛這個文旅大市,陜西這個文化大省來說,富礦疊加潛力巨大,只需有得此番意識和認知,輔以一定配套支持先行者,激發跟進者,便頗有機會在陶界換道超車,直入頂局!

復燃的爐火,是傳承的星火,更是發展的星火,當可燎原!

-完-

作者:高偉,號無拙莊主,青年戰略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