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文物裏的北京】第七十集:家庭小賬本,時代大變遷

2024-02-05收藏

這些聽起來既熟悉又陌生的消費明細,被記錄在一套家庭賬本中,賬本的撰寫人是毛厚高。從1972年4月開始,一直到2000年8月去世前,他每一天都清晰、工整地記錄著一筆筆生活開銷。28年一共形成了45本格式統一、類別豐富的家庭賬本。

這不僅是一個家庭的生活日記,更能看到北京這座城市的發展變遷。2022年,毛厚高先生的妻子王家珍女士將它們捐贈至首都博物館,被永久收藏。

這套本子是學生常用的32開軟皮筆記本,淺藍色或白色的封皮上印著有時代感的簡筆畫。首都博物館副研究館員邵妍妍翻開了其中一本,在已經泛黃的頁面上,我們看到用藍墨鋼筆書寫的物品名稱和數位。

邵妍妍: 在賬本的最左側一欄,毛厚高先生記錄的是消費日期,第二欄是消費計畫,比如有「修車」「餛飩」,第三欄是收入,第四欄是開銷,比如「麵包4毛錢」「山楂酥皮6毛6」,元、角、分都記錄得非常清楚。

雖然那個年代並沒有現代辦公軟體制作表格那麽便利,但毛厚高老人用一支筆,一套本,將生活中的收入和支出清晰細致地記錄了下來,這些數位是他的人生佐證,更是時代的註腳 。首都博物館副研究館員邵妍妍帶領我們翻看著賬本,仿佛開啟了一場時空穿越之旅。

邵妍妍: 70年代,毛厚高老人的收入大概有100多元,在北京算得上中等偏上,他的消費檔次也是比較高,比較多元化的,比如喝牛奶,菜花,買肉餡。

12月29日,在元旦前夕他買了餛飩皮,這都是老百姓日常經常要做的。再比如大蔥、豆腐粉、水果等等,他也記下來了。

我發現毛老先生還非常喜歡吃蛋糕,他多次記錄了買蛋糕,這個在當時也比較貴,蛋糕跟餡餅總價是1塊1毛4。

在賬本的記錄中,不光能看到毛家人的家庭收入和開銷,也能了解到一家人的興趣愛好和家裏發生過的重要事件。

時間來到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電視機逐漸走進尋常百姓家,有著超前眼光的毛厚高老人在1982年為家裏購入了一台彩色電視機,這在當時可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邵妍妍: 1982年7月4日,毛老先生花費1450元購買了日立牌彩色電視機。在當時,很多情況下買電視是需要抽號、憑票的,可見當時的毛厚高老人已經具備買電視機的資格了。這1450元錢對於他來說要攢一年,甚至幾年,所以從這點可以看出,毛老先生是有超前消費意識的。

這些消費記錄也是社會風尚的一種反映,比如20世紀80年代毛厚高老人購入生肖郵票,這也是當時社會上「集郵熱」的一種表現。

邵妍妍: 毛厚高老人有集郵的習慣。自從80年猴票身價倍增後,很多北京市民都開始集郵。我們從他的記錄可以看出,他也是從80年代開始買郵票,而且從金額上來看應該不是一張一張買,而是整版整版的買,以作收藏和投資之用。

雖然我們不曾認識這套賬本的記錄者,但在翻閱的過程中,我們似乎同他一起回到了過去,重新走過了28年的歲月。2000年8月,隨著毛厚高老人的去世,家庭賬本的記錄停留在7月18日這天。毛厚高的家人將這份承載著28年家庭記憶的賬本悉心保存起來。直到2022年7月,首都博物館面向全球征集與大運河歷史文化、北京歷史文化相關的文物藏品。在這次征集中,有不少市民無償捐贈了珍藏的傳家寶、老物件,毛家決定捐贈出這套珍藏的家庭賬本。

邵妍妍: 在北京有習慣記錄、記賬的家庭比較常見,但能夠堅持近30年,並且每一本都完好保留的記錄是非常少見的。所以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個文物的時候就眼前一亮,一個家庭長期堅持的舉動,就能夠讓我們回看過去。一個普通的北京市民家庭所經歷過的生活、消費、經濟狀況,我們透過賬本就能回看,這也是給後輩留下了非常寶貴的資料。

這一本本細致入微、令人震撼的家庭記賬本,讓我們既看到了一個普通的北京家庭對未來的憧憬,也看到了近半個世紀以來國家、社會、城市發展的巨變。如果您有機會在首都博物館看到這些賬本,也可以找到我們共同的城市記憶。

資料來源: 北京廣播電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