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南宋銅錢資訊指南

2024-04-02收藏

序言:

我雖長於三晉,但對於南朝煙雨和微茫臨安頗心心念念,從小學便揚帆的錢幣之好,助我接觸到江南的紅斑綠繡。此後,常常試想淳熙的壯誌與隱忍,韓侂胄洶軍折戟和端平入洛的梨花。大學且居濟南,對於當地熱門的康熙東並無興致,卻常常在古玩城挨鋪搜攬南宋銅錢,並不斷精進南宋錢幣歷史與版別。 讀【南宋銅錢】,【中國貨幣史】,嚴謹專業,收獲頗豐,但仍感壁壘較高,難以推廣。

想到自己初識錢幣時的跌跌撞撞,不由想用簡易的框架普及南宋銅錢的知識。 拋去繁雜的鐵錢系統,版式細分與私鑄試鑄,僅從宏觀角度整體介紹南宋銅錢, 或許能添一定可讀性,所謂拋磚引玉,弘揚錢幣文化,如是而已。

本文將從數量,文字,面值,材質,發行五個角度介紹南宋銅錢的大致情況,作為資訊指南。

一.數量

南宋在建炎年間(1127-1130)和紹興前期(1131-1141), 整體領土與北宋末年相比縮水不大,尤其是江淮地區幾大主力錢監仍在掌握之中,其數量和版式仍存北宋繁多之態, 尤其建炎,紹興折二錢數量居南宋各錢之首。

同時,由於兩宋之際時局紛亂,內憂外患,建炎,紹興錢的數量也僅僅是相對於南宋錢較多,數量遠少於北宋鑄錢鼎盛期(神宗朝熙寧,元豐年間,1067-1085),品質也遠遜於以精美瘦金著稱的徽宗朝(1100-1125)。

紹興後經隆興至乾道末年(1173), 雖有五監並舉盛況(後文會提),銅錢版式種類不少,但其數量明顯減少。

此後自淳熙(1174-1189)至南宋末年(鹹淳九年,1273), 錢監數目不斷減少,最後只有饒州永平監維持穩定鼓鑄。由於錢監單一,錢幣往往缺乏變化,版式與繁雜的北宋小版相比大幅縮減。並且銅錢的年鑄量也有下滑, 只穩定在十至十五萬貫,有時連十萬貫都不足。相比北宋時常年動輒幾百萬貫的年鑄量不可謂不少。

(南宋折二錢)

二.文字

南宋銅錢從建炎元年(1127)到淳熙七年(1180)的54年裏, 仍然沿襲北宋的對錢制度,但 主要是真篆對錢, 草書早已不見。

淳熙七年(1180)至鹹淳九年(1273)的94年裏, 對錢結束江湖,南宋開始采用背紀年鑄錢,即在錢背上有鑄行年份。這種做法一般認為是防止地方錢監將往年鑄幣充當新幣上交流通,從而有效地標記區分,保證生產。 這一階段正面文字則趨於統一,即規整的宋體字的濫觴。

錢文書法造詣方面,

建炎小平有瘦金體版別,但存世不多。

紹興通寶為宋高宗禦書,端莊渾厚。

另外一些南宋大錢,如嘉泰折三,淳祐當百錢文雖不是瘦金,但犀利大氣,有瘦金遺風。

其余多為類似宋體的文字,總體書法美觀度低於北宋。

(南宋·淳熙乾道元寶折二對錢)

(南宋·建炎通寶小平瘦金體)

三.面值

與北宋不同, 南宋以鑄行折二錢為主, 每個錢幣均有不少折二錢發行, 小平錢存世量總體僅有折二的十之一二。

當然一些年號鑄錢也有例外情況:

1. 紹興小平錢尤為稀少

2. 隆興、乾道無小平銅錢

3. 慶元、嘉泰有折三

4. 嘉定有折十(嘉定元寶)

5. 寶慶年間鑄大宋有折十(大宋通寶當拾)

6. 端平、嘉熙有折五

7. 淳祐通寶除小平、折二,還有折三,當百等

南宋末年朝廷發行虛值大錢,是國力日下,外敵入侵下的補救之舉。

(南宋折三折五大錢)

四.材質

相比於北宋錢的精致,南宋由於在鼓鑄時大量采用前朝舊銅以及銅料含鉛比過高,加之南方堿性土壤的長期埋藏腐蝕,造成現存品品質遠不如北宋的情況。

鑄孔,腐蝕,酥邊現象皆是常態。

五.發行

宋廷南渡之後,由於物價上漲,銅錢購買力大幅提高, 百姓貯而不用,再加上北宋遺存的貨幣許多被金軍劫掠或被逃難的百姓窖藏, 存世貨幣量銳減,國內原銅緊缺。

此時,南宋已陷入幾乎無錢可用的局面。 在此情況下,政府降低鑄造成本、增加錢幣數量(鑄額)的辦法是放棄北宋以小平錢為主的局面,大量發行折二錢。

除了銅錢外,為彌補錢荒,南宋還增加了鐵錢和紙幣的發行,

鐵錢主要發行於四川及邊境地區(鐵錢區),除彌補錢荒外,也有防止銅錢外流(以鐵錢區為緩沖區)的作用。

南宋紙幣是北宋交子制度的繼承,並有創新,其中紹興末年始發的會子,以國庫錢十萬緡作為本金,有嚴格的換屆制度,但到了開禧北伐以後,會子開始濫發貶值。

(南宋小平全套)

(南宋折二一盒)

總體而言,整個南宋,貨幣是多元化的,其中銅錢數量相對北宋大為稀缺,且材質不精。是中國鑄幣史上一個困於一隅的式微時期,也造成了後世收藏,精品難得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