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西泠映像 | 穿越梅雨 守護文化銘印 文物古籍保護的科學之道

2024-07-14收藏

記者 孫樂怡

每年六七月間,當梅子黃熟,江南的空氣濕潤而雨水頻繁,這就是人們俗稱的「梅雨」季節。

在這樣一個潮濕多雨的時節,古代文人墨客們為了保護珍貴的書籍和書畫材料,想出了許多種防黴防潮的妙招,「曬書」便是中國古代的傳統習俗之一。據東漢崔寔所著【四民月令輯釋】一書中記載,每年七月初七,天朗氣清,太陽高懸,是文人們集中曬書的日子。他們會將簡牘書、紙質書籍與衣服被褥一並拿到戶外進行通風,以驅除濕氣,延長書籍的使用壽命。為了進一步保護紙張不受蛀蟲侵蝕,古人還智慧地使用黃檗汁等天然材料處理紙張,使其具備防黴、防蛀、防濕的特性。

作為在中國收藏印章、印譜享有盛譽的單位,西泠印社保管的各類瑰寶異彩紛呈。據西泠印社文物處工作人員介紹,目前西泠印社收藏歷代璽印、流派印章,歷代珍稀印譜等古籍善本,歷代名家書畫等可移動文物及資料27000余件/組,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26件/組,二級文物484件/組,三級文物3730件/組。伴隨社內外一直以來的捐贈義舉和西泠印社有意識的征集活動,社藏文物及資料的數量不斷增加。

梅雨季節的潮濕環境對珍貴的紙質藝術品構成了嚴峻考驗,科學保存成了關鍵課題。其核心在於精準調控溫度、濕度,做好防塵、防蟲、防紫外線等措施,營造適宜藏品的微環境。藏品儲存空間采用恒溫恒濕系統,保證溫濕度穩定適合於各類材質藏品的狀態維持,並由此阻斷蟲害黴變的發生;透過日常巡查,對蟲害隱患采取消殺措施;套用冷光源,將藏品置於閉門儲存櫃中,以防灰塵、紫外線等對藏品造成傷害,比如紙本或絹本的書畫類文物,要求濕度控制在50%-55%之間,而照度則需小於等於50 LUX,確保藝術珍品長存。透過這些細致入微的管理措施,達到最佳的防潮、防黴、防塵、防蟲、防紫外線、防老化效果,為藏品構築起堅固的保護屏障,讓歷史的記憶得以延續。

【西泠八家印選】西泠印社藏

古籍與印譜作為紙質文物的一部份,其保護方法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的。浙江圖書館古籍部副研究館員陳誼表示,古籍和印譜都需要專門的庫房進行保存。這些庫房應符合國家相關標準,配備恒溫恒濕機組、新風系統等硬體設施。同時,還需要由熟悉古籍修復和保護技術的專業人員進行管理。

在梅雨季節,普通家庭的字畫等紙質收藏,雖然沒有專業裝置,也可以透過一些簡便的方法進行日常保養。陳誼分享了一些保存小妙招:「每隔一段時間,我們可將收藏品拿出來通風,同時進行翻閱,這樣可以讓書頁上的黴變和潮濕情況得到緩解。字畫、卷軸等可以定期展開,並使用雞毛撣子輕輕掃去表面的灰塵和黴菌。」值得註意的是,樟腦丸雖然有一定的防蛀驅蟲效果,但不建議將其直接放在文物旁邊,因為其揮發性物質可能對藏品產生不利影響。「報紙中的油墨和酸性瓦斯也會對藏品造成傷害,同樣不適合直接接觸藏品,因此要謹慎使用。」陳誼表示。

西泠印泥

透過科學嚴謹的方法,那些流傳已久且極具歷史價值的文化瑰寶得以被更好地保護,它們也在時間長河中更加歷久彌新。這不僅是對先賢智慧結晶的敬仰,更是我們後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弘揚的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