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蘇州的太湖石

2024-10-04收藏

在蘇州城內外,太湖石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它以玲瓏的形態,奇秀的麗姿美化園林,點綴環境,風雅居室……太湖石又名紋石、花石、窟窿石、洞庭石,以灰色石為多,少有白色、青黑及黃色。因多用於堆砌假山,人們又稱假山石。

【辭海】載:「太湖石,產於太湖區域的多孔而玲瓏剔透的石頭,供點綴庭院或疊作假山之用。」清代戲曲作家李鬥謂「太湖石乃太湖中石骨,浪激波滌,年久孔穴自生。」另據【吳郡誌·土物】載:「太湖石出洞庭西山,以生水中者為貴。石在水中,歲歲為波濤沖撞,皆成嵌空。石面鱗鱗作靨,名彈窩,亦水痕也。沒人縋下鑿取,極不易得。石性溫潤奇巧,扣之鏗然如鐘磬。」其中,三山島所產之石,孔多質輕,形態秀奇,色澤幻變,紋理縱橫,為太湖石中上品。其特色為,瘦有清臒俊秀之風采,漏有玲瓏剔透之情趣,透有輕盈窈窕之佳姿,皺有古拙雋永之神韻,奇有鬼斧神工之魅力。

蘇州因太湖石形成湖石文化,可謂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早在唐代,白居易、皮日休、陸龜蒙等眾多文人,曾對太湖石留下諸多詩贊和佳語。其中,白居易【太湖石記】謂:「石有族聚,太湖為甲。」便是一絕。唐吳融的【太湖石歌】中生動描述了水石的成因和采取方法:「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萬古生幽石,鐵索千尋取得來,奇形怪狀誰得識。」宋代書法家米芾,一生癡石被譽為「石聖」。相傳,他在對太湖石恒久潛心相石中,提煉出「瘦、皺、漏、透」四字訣,可謂運思深邃,精辟獨到,堪稱中國古代賞石的理論基礎。

極具欣賞價值的太湖石,既然視為造園的「座上客」,那麽,作為貢品進入達官貴人甚至帝王之庭園,亦在情理之中。唐朝宰相牛僧孺便是一位太湖奇石賞玩大家。建於東晉的「辟疆園」堪稱吳地私家園林第一,陸羽詩贊:「辟疆舊林園,怪石紛相向。」至於北宋末年宋徽宗重用朱勔父子,在蘇州設應奉局搜羅異花奇石後,太湖石更是名揚天下,盛行於世。在無數太湖石編入「花石綱」北運的過程中,亦有很多上品遺散民間。其中最為著名的有:「玉玲瓏」(早年在蘇州,後移上海豫園)、「冠雲峰」(現存蘇州留園)、「瑞雲峰」(現藏蘇州市十中,此校前身為蘇州織造府)等;其它次之的則不勝列舉。

在這些名石中,「瑞雲峰」高5.1公尺,體態玲瓏,故有「骨聳雲巖瘦,風穿玉竇空」之美譽。明代文學家袁宏道贊曰:「妍巧甲於天下。」至於留園的「冠雲峰」,奇石形似美女頭上的雲鬢,宛若亭亭玉立的一位佳人,正對著水鏡(池)在梳理鏤空的發髻,惟妙惟肖。它被著名學者阮儀三稱為江南古典園林中的太湖石峰中的絕品,也是宋代「花石綱」遺石中眾多名石之首。

蘇州園林中的太湖石,近水樓台先得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歷史上造園鼎盛時期曾出現過百余座大小園林,其中以太湖石疊成的假山更是各具特色,風格迥異。如,拙政園、獅子林等。其中,最有名的系清代疊山藝術大師戈裕良的傑作「環秀山莊」的假山,具有蘊深山遠水的意境。半畝之地,卻有尺幅千裏之氣勢。著名園林專家陳從周評價:「造園者不見此山,如學詩者未見李杜。」

人見人愛的太湖石,除走進國內眾多園林及建築外,還遠渡重洋到了美國,築成「明軒」的假山,一時傳為美談。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靈巧的太湖石亦源源不斷地進入尋常百姓新建住宅的小庭院、小花園、小苑圃;此外,新建的公共園林、社群小園以及標誌性建築物的周圍等,均可見到形態各異、一石成景的湖石美姿。倘若你去城西太湖畔旅遊,三山島湖邊的十二生肖石、石公山臨水散布的奇巧湖石等,觀者都可以從中欣賞到太湖石的自然天成之趣和湖石文化之魅。

太湖石,蘇州文化名片之一!

(原載於【蘇州日報】2014年10月31日 B03版)

作者:華致中

編輯:小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