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字型巔峰銀元與銀幣流通之王

2024-01-03收藏

今天介紹兩枚中國銀元珍品——浙江楷書和湖北本省。

「浙江楷書」,史料記載誕生於清朝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這枚中國銀幣其實是清政府委托英國伯明罕造幣廠試鑄,「浙江楷書」圖案雕刻精湛,鑄工精美絕倫,存世數量極少,為中國近代機制銀幣一級品,國內公私立博物館均無收藏記錄。堪稱字型巔峰之作的中國銀元品種。



由於籌建較遲,光緒二十五年浙局開鑄後不久即奉旨停工,機器拆遷他處;營運期間所出銀幣數額不多,因正面采用魏晉南北朝時期碑文的書法,俗稱「魏碑」。然而存世另有一種銘文為楷體之「浙江楷書」,極罕見。惜國內文獻記載欠缺,故早年藏界對其出處及年代的說法紛紜,莫衷一是。

浙江魏碑庫平三錢六分

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國外披露的檔案指出:浙省後來再度奏請設局造幣獲準後,曾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三月向英國伯明罕造幣廠購置機器及面值銀幣一元、二角、一角、五分及當十銅元的幣模全套計五種,均在同年運交。檔案被發掘時,該廠庫存中除幣樣外尚有一元、二角及一角幣模三種。

浙江光緒元寶楷書版的由來,至此塵埃落定。但次年浙局開工後卻沒有發行銀幣,緣由何在?吾人自海關的年度報告裏可看出端倪。據該年【杭州口華洋貿易情形論略】:「四月間杭州之銅圓局開鑄當十銅元,以一架機器每日出銅圓十二萬枚,初時每鷹洋一元可換銅圓一百十枚,以期人之樂用也。繼而減至每元一百枚,後知仍有違禁運往上海者,因該處市價每鷹洋一元祇可換八十四枚也,故於七月間又減至每元九十枚」。按舊時民間是以銅錢為主要交易媒介,由於此時制錢缺乏,銀幣相對而言處於貶值狀態,產生所謂的「銀賤錢貴」,制造銅元的利潤三倍於銀幣,故各廠皆趕工生產銅元。當時任職海關造冊處負責編纂貿易情形總論的稅務司馬士(H.B.Morse)在報告內即有「各廠無暇鑄造銀元之故,即為趕鑄銅元」之記載。

馬士在中國海關任職三十五年,退休後成為西方著名的漢學家。他也收藏中國錢幣,部份藏品現存倫敦大英博物館。浙江楷書版是英國伯明罕造幣廠提供中國的最後一套龍銀,也是唯一完成於二十世紀的,由雕刻七三反版的英國名家艾倫偉恩(Allen Wyon)操刀。由於當時錢荒嚴重,生產銅元更有利可圖,銀幣有充沛鷹洋可用而被冷落甚至擱置。「生不逢時」是楷書版未發行的原因,僅有原廠制成之極少量銀、銅及合金質幣樣留存。其中以七錢二銀樣最為珍貴,目前已知存世量僅三枚,低於湖南及陜西兩大銀幣名品。除匯豐銀行藏有直接來自伯明罕廠檔案室(即史威尼【伯明罕造幣廠史】頁117圖原品)、曾於大英博物館公開展示的一枚外,私人部份僅台北鴻禧美術館及名家劉改造先生的舊藏內各有一枚,可謂清代龍銀中的頂級瑰寶。

史威尼【伯明罕造幣廠史】

1896年湖北省造「本省」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幣,清末流通銀圓著名珍品,由湖北銀圓局仿廣東銀圓式樣鑄行,初鑄時龍圖左右嵌「本省」二字,以示與外省有所區別,後因窒礙難行,僅短暫流通即被回收改鑄,再鑄時將「本省」兩字去之,未銷毀重鑄而留存至今者廖若晨星,且所見多有磨損或打戳,又與雙龍一兩並稱為」銀幣流通幣之王」。

「湖北本省」銀圓的制成日期與發行理由,以往因缺乏文獻記載,常被人誤解為開制之初所造的樣幣。本世紀初,上海博物館研究員周祥在整理館藏文物時,在一張湖北官錢局光緒二十三年六月簽發的「九八制錢一千文」錢票上,發現背面印有光緒二十二年四月二日(1896年5月14日)湖廣總督的告諭:「……既準完納本省公款,必須加鑄本省字樣,方免混淆滋弊。……茲議定每新鑄之本省銀圓準作制錢一千文,該商民等照此價赴局購買,即照此價赴關卡州縣完納,無絲毫增減以昭大信。

一面增購機器添鑄對開、五開、十開、二十開小銀圓亦加鑄本省字樣,其價照一千文依次遞減,亦如制錢之可以零星使用。」至此,其來龍去脈完全揭曉,湖北「本省」銀圓乃是因機器制造耗時甚久且運送路途遙遠,在這青黃不接之時,鄂督所采取應急措施下的產品。由錢票背文的告諭日期及「新鑄之本省銀圓……增購機器添鑄小銀圓亦加鑄本省字樣」等句,可確定系於該年年初所造,而非光緒二十一年湖北銀圓局開制之初所造。


至少在其告諭日期前,已制成標註本省字樣的一圓。其加上本省字樣的本意是商民必須使用湖北省造的銀圓納稅,目的是推廣湖北銀圓以間接抵制外省與外國所造銀圓,並抑制銀圓、制錢的兌價,而非只能在湖北省使用。然而,因外府各屬州縣距離遙遠,商民人等來省兌取不易,該銀圓僅在鄰近省城的州縣才見通行。加上當時制錢缺乏,商民不願以一千文高價向銀圓局購用「本省」銀圓納稅,當局告諭形同具文。「本省」銀圓在窒礙難行之下很快便結束流通並被銷毀化銀,留存至今者寥寥無幾。

錢幣調查局 5

湖北本省銀幣 1

錢幣調查局 · 目錄

上一篇 「上海壹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