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硯」遇:探秘中國千年硯石產地肇慶 | 發現大灣區

2024-05-15收藏

端 硯

端硯,發源於古代端州,也就是現在的廣東肇慶,自古有 「呵氣成墨,滑如肌膚」 的說法,自唐代以來,就是朝廷貢品,是中國四大名硯之首,文人墨客趨之若鶩。

如今,練習書法也往往不再用硯台磨墨,在普通人的意識裏,端硯更多是以藝術品工藝品的形式存在。到底是什麽情況?【發現大灣區】來到肇慶,一探究竟。

中國「端硯第一村」——白石村

白石村

端州區,白石村,中國 「端硯第一村」 ,有著1300年的制硯歷史。建村在唐代,興盛於宋朝,到了明清時期,制硯技藝愈發精細。

李家大院

這裏可以說是白石村裏的一處大戶人家,宅子有100多年的歷史。李家也是世世代代做端硯雕刻的,村裏面的老師傅,還有一些工藝大師,其實他們會收很多徒弟,其中也有不少外國友人慕名來到這裏,想要親自感受端硯的雕刻。

外國友人學習端硯雕刻

在村子裏面隨時可以看到,端硯師傅們在自己的家門口擺上一張小桌、一盞小燈,就坐在那裏制作端硯。如果和他們交流聊天,他們都會非常樂意地告訴你他們正在雕刻的技藝等等,還有各種各樣的跟專業有關的歷史和現在的故事。

尋訪國家級制硯大師

在肇慶,先後有七位制硯師傅獲得國家級的制硯大師稱號,我們有幸尋訪到了其中的三位:「蔡家龍」第23代傳人蔡三洪、曾在故宮修文物的柳新祥、出身美術世家的莫少鋒。

01

蔡三洪

蔡三洪是土生土長的白石村人,祖上曾是當地四大制硯家族之一,蔡氏族人從宋代開始制硯,漸漸以「蔡家龍」和「塔香雲」雕刻技法作為家族安身立命的根本。

「蔡家龍」雕刻技法

蔡三洪說,硯台上的深淺浮雕講究線條細膩流暢,十分考驗師傅的手藝。

蔡三洪工作坊

02

莫少鋒

莫少鋒,這次硯都之旅的另一位制硯大師,是水口村人。而坐落於高要區的水口村,是名符其實的「端硯源村」,因為背靠盛產硯石的 欄柯山 而得名。從宋代開始,這裏的村民就以硯為耕。

水口村

莫少鋒早年畢業於中山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所以他的端硯作品大多帶有古詩詞曲賦的意境。

莫少鋒:

最近剛剛創作的這方是麻子坑硯石,有很漂亮的天青洞,所以我就做【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莫少鋒作品

03

柳新祥

柳新祥曾在故宮修文物,仿制、修復歷代古硯、宮廷禦用硯和名家藏硯。1983年,柳新祥作為特殊技術人才被肇慶市政府引入,就這樣柳新祥從首都南下硯都,將「宮廷硯」雕刻風格帶到這個以嶺南雕刻風為主的硯都。

硯雕作品「龍騰盛世硯」

據柳新祥介紹,這座巨型硯雕作品叫做「龍騰盛世硯」。獅首銜環兩側,56條蛟龍纏繞周身,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鼓形端硯」,獲得過 扛旗 世界紀錄。原料硯石重量將近30噸,由柳新祥和他的十余名弟子花費十年時間制作打造,單單是刻刀就用廢了6000多把。

柳新祥和徒弟

柳新祥在設計端硯之余,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寫作上。20多年間,他寫了6本端硯方面的專著,他希望這些書籍能成為同行後輩們的工具書。除此之外,他還到多家學院客座授課,手把手地帶徒弟,目的就是希望端硯雕刻這門非遺工藝不斷傳承。

探秘硯石產地——斧柯山紫雲谷

斧柯山紫雲谷

端硯石主要產自肇慶市的斧柯山和北嶺山一帶,西江水在兩山之間穿流而過,山中還有端溪水滋潤地下的巖層,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使得這一帶的石材尤其細膩、滋潤,有 「呵氣能研墨」 的說法。

柳新祥展示溪水中的硯石

我們沿著端溪水往山上走,時不時可以在溪水中找到價值不菲的端硯石頭,柳新祥說,古代的硯石只能靠采石工肩挑背扛運下山,采石工背不動了就會隨手丟棄一些。一些遊客,他們來觀光以後,就帶一兩方小的卵石回去做一個紀念。

端溪

參觀「中國硯都」端硯博物館

肇慶端硯博物館

肇慶在2004年的時候被賦予了「中國硯都」的稱號,而制硯這一項手工藝也是第一批被納入了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中的一名技藝。

端硯作品欣賞(左右滑動,檢視更多)

在1400多年的漫長歲月裏,端硯逐漸形成了完整的文化體系,成為集雕刻、繪畫、詩詞、書法、篆刻等藝術於一體的藝術品。

現在的很多制硯匠人,還有工藝美術大師,他們希望自己貢獻畢生精力的這門事業,能夠有更多的人可以欣賞到。他們最關心的還是下一代是否能夠像過去一樣傳承他們端硯雕刻的手藝和技藝。

制片人:龔赟

編導:吳慧明

編輯:吳慧明 施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