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尋石只是過程,賞石才是目的

2024-04-19收藏

大凡愛石之人皆有一段難忘的尋石經歷,珍藏的每一枚奇石幾乎都能追溯起它的前身。家鄉地處宿州蕭縣東南皇藏山區,此地多山、多奇石,但一二十年前玩石者甚少,所以之前沒有機會接觸過奇石。初識奇石,是見到一位同事在本地西山尋到的龜狀象形石。從龜殼到頭頸,形象逼真,第一次見到如此象形的石頭,頓感神奇,心靈受到震撼。聽著同事津津樂道,心中滿是羨慕。從此便開啟了尋石之路。首先是利用工作之余跑遍了家鄉所有能產奇石的地間山頭,第一次發現原來山上有那麽多奇石,知道了奇石有象形、景觀、山形、洞石、畫面,懵懂中尋找著癡迷與快樂,成了一位天選的大自然的搬運工,直至把自家小院填的滿滿當當,自以為豪。

本地山頭尋石殆盡,又開始和石友向周邊的奇石之地搜尋。曾騎車向幾十裏之外的淮北塔山、徐州班井、埇橋褚蘭進發。尋石之路雖崎嶇坎坷,但總感覺自己似熱戀中的情人,有時夜不能寐、心靈相吸 ,有時披星戴月、忘餐廢寢。為了尋找塔山金錢石,因為不熟地形,牧羊人的隨手一指,便讓我和石友跑了幾天。尋石過程中食兩餐、伴荒寒是常有之事。

讓自己由癡到瘋階段的是結識了一位玩靈璧石的蕭縣石友。從此又開啟了靈璧石的尋石之路。蕭縣石友玩靈璧石略早,寒暑易節、起早貪黑的往來於蕭縣漁溝之間,他對產地已較為熟悉。

本地離漁溝百余裏,尋靈璧石更為艱苦,也更為瘋狂。猶記一次寒冬臘月,滴水成冰之日,淩晨三四點,蕭縣石友開著露天機動三輪車,我和另一位石友蓋著棉大衣蜷縮在車廂之內,一路期盼,一路顛簸,一路抖顫,冰凍中兩個多小時開到了漁溝,開始了一天的逛市場、蹲石坑、訪老鄉的傳統尋石模式。市場的琳瑯滿目、石坑的翹首期待、老鄉家的院內門外,每一處都是新知,每一步都有收獲。路途遠,時間緊,一天的時光瞬間劃過,忘食廢寢、夜半而返之事常有。

從初識奇石到這一段尋石之路,也曾閑賦詩、自戲謔:

西山懵懂

塔山炙日騎行

班井竹葉紫裏青

踏遍褚蘭山闕

蛐蟮遍地

尋畫面玲瓏

頭枕寒月車上冬

路邊羊湯壓壓驚

漁溝晨醒

琳瑯滿目數年

三兩村子

常行

如今酒淺

三杯兩盞

卻也當年

如瘋

大概每一名愛石之人都有著一段難忘的尋石之路。這其中的期待、興奮心情也許只有自己能夠體會。

每次漁溝之行都會收獲數枚或十幾枚自己喜歡的奇石,一路顛簸、一路收獲、一路成長,風雨無阻、寒暑不辭。石頭越積越多,認識點點提升,藏石在積累中淘汰、淘汰中積累。這期間,從懵懂到從眾,從個性到追風,從石入廳堂到石呈案幾,從石之象形至小品玲瓏;經歷過珍珠遍地、美紋在坑,三五村子,走街串巷,老鄉盛情。

藏石由多到少,由少至精,是認知提升的過程。回望每一方留在身邊的石頭,雖未有各式精美雕工座,也未曾上過各路美展堂,沒整過容,未改過妝。凝望每一枚奇石,都會想起一件難忘事,留有一段難舍情。不羨彼紅顏,只戀此糟糠。

尋石的過程,是學習的過程,只有充分了解奇石的品類、產地、市場、品鑒,才可以步入賞石藏石之列。而其中的品鑒是學習中至關重要的環節。除了學習鑒別奇石本身的知識技能,還需要學習奇石的有關文化歷史,從「瘦、皺、漏、透」到「形、質、色、紋、韻」的賞石審美和理念,修些傳統文化和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識。此外還要有點藝術造詣和審美眼光。賞石屬中華傳統文化,也是一門博大精深的綜合性藝術。美石當有精氣神,或厚拙凝重、或姸秀玲瓏,觀之有畫意、賞之有詩情、讀之思幽遠,可賞美、可怡情、可修德、可明誌,想象無限、韻味悠長。

尋石只是過程,賞石才是最終目的。尋到癡而忘返才為快樂,賞到石中真意方為境界。真正的愛石之人,視石若命,與石友、對石語、擁石眠、為石狂。

世事多變遷,人生鹹苦甜,有幾枚奇石相伴,遇事不慌亂、身冷心不寒。以石養心,以石修德,以石明誌。撫石憶初心,讀石壯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