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北宋黑釉油滴碗

2023-12-19收藏

中國黑釉瓷器的生產和青瓷一樣歷史悠久,他在陶瓷的大家庭中,如同一個憨厚的仆人,招之即來,揮之而去。最早的標本有鎮江東漢元光十三年墓出土的黑釉小罐。已發現的宋窯址中有三分之一以上都見到黑瓷。南北都產,尤其是一種黑釉盞,產量很大,也有不少瓷窯專門燒造。這種情況在宋以前是少見的。這要從當時的飲茶風尚尋究原因。

宋代盛行「鬥茶」,使飲茶具備了一種超乎止渴作用的風雅價值。宋代的茶葉是制成半發酵的膏餅。飲用前先把糕餅碾成細末放在茶碗內,再沏以初沸的開水,水面沸起一層白色的沫。宋代的茶盞雖有五種顏色,黑釉、醬釉、青釉、青白釉、白釉,但以黑釉茶盞便於襯托白色茶沫觀察茶色而受到鬥茶者的愛重。宋徽宗也愛好此道,常與臣屬鬥茶,上行下效,影響很大。宋徽宗講,「點茶之色以純白為上真,青白次之,灰白次之,黃白又次之」,徽宗皇帝趙佶對茶盞的要求首先是「盞色貴青黑」「取其煥發茶采色也」。

黑釉盞因其能襯托白色茶沫,便於觀察茶色而受到鬥茶者的喜歡,像蔡襄在【茶錄】中說:「茶色白,宜黑盞。」正因為有這種特殊的需要,黑盞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也由此興起了不少專燒黑盞的瓷窯,中國各地都具備燒黑釉的原料,尤以福建地區為突出。宋代文獻記黑茶盞的有不少,絕大多數是福建省建陽縣水吉鎮建窯的產品。建窯是宋代新興的黑瓷窯之一,是眾多民間瓷窯的一個。北宋後期由於建窯燒制的黑盞適於鬥茶,因此一度為宮廷燒制供鬥茶用的黑盞,底足刻「供禦」和「進琖(zhǎn)」字樣。

宋 鷓鴣斑建盞 日本靜嘉堂美術館藏

黑瓷本是瓷器中最普遍、最單調的一種釉色,而宋人卻奇跡般地創造出了結晶釉,如油滴、兔毫、曜變、鷓鴣斑,使黑釉成為一種別具風格的藝術釉。油滴釉作為其中的代表,利用鐵元素在釉中產生不同形狀的結晶,采用不同的溫度和不同的燒制工藝,創作出變化莫測的滿天星鬥般的油滴效果,一改黑釉的單調與平淡,為黑釉增添了光彩。

南宋 曜變 日本靜嘉堂美術館藏

油滴,是宋代黑釉瓷的特殊品種之一,特點是在烏黑的釉面上呈現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狀如夜空的星辰,又似一滴滴晶瑩的油珠,十分美麗。油滴,大小不一,大的可達數公釐直徑,小的只有針尖大小。釉層中的氧化鐵在120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時發生分解並成氣泡,在冷卻時這些局部逐漸形成過飽和狀態並以赤鐵礦和磁鐵礦的形式從中析出晶體所致。

油滴的形成還與燒成溫度有關。溫度範圍很狹,一般僅約20攝氏度左右,如果控制不當,就不能得到滿意的結果。油滴釉是黑釉中的一個特殊種類,屬結晶釉,其盛燒於北宋,衰於元末,以福建的建窯最為有名。古人盛贊油滴釉器「盛茶閃金光,盛水閃銀光,映日透視,晶瑩奪目」。

北宋時期的黑釉油滴瓷碗,高9厘米、口徑30.2厘米、足徑11.8厘米,於陜西省蒲城縣城關鎮收集,現藏於陜西歷史博物館。迄今我們所見到過的油滴釉器多出自於建窯,胎體較厚,器型較小,而這件黑釉「油滴」瓷碗,胎體厚重,釉面黑暗。如此之大和如此般之美的油滴碗,具有典範的北方窯口的工藝特性,環布碗底的油滴雀斑,晶瑩透亮,增加迷人的色彩,堪稱瓷中珍品。美的形成中,創造可能無意欣賞必須有意。宋人在生活中發現、總結、歸納,讓看似死板的黑盞變得生機勃勃,深刻影響後世一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