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趙州歷史文化的守望者

2024-02-03收藏

—-記民間收藏達人張武君先生

作者 耿慶祥 張建娜

小張約我一塊兒去拜訪張武君先生,我欣然答應。今年春天連五月先生曾帶我拜訪過張武君先生,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張先生是著名的民間收藏家,為保存我縣歷史文化遺產做出傑出貢獻。很想為張先生寫點東西,想必建娜也有此意,兩人不謀而合。

滿懷期待地來到雲台路張先生的寓所,張先生在三樓收藏館熱情接待了我們。上次來這裏參觀,因時間倉促,走馬觀花。這次帶有使命而來,自然要細心觀賞,深刻體會一番。

進得大廳,只見迎門墻上掛著三幅條屏,分別書有「腹中天地闊,常有度人船」「氣清觀宇宙」「暢懷敘幽情。」四句格言。四面墻體懸掛著中堂書法作品,古樸典雅的書桌和畫案上堆滿書籍和文房四寶,條幾上窗台上擺滿形形色色的瓷器古玩。最搶眼的是墻角處兩尊高大的彌勒佛雕像,笑容滿面地迎接客人的到訪。置身於此仿佛穿越時空來到一個光怪陸離的文化迷宮,再次被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所震撼。

張先生指著墻上一幅楹聯說,這是我父親生前寫的:「貴乎勤儉方為業,心正平安即為福」。接著深情地講述了家中先輩良好的家訓家風如何影響了自己的一生。

走進藏書室,眼界大開,心被觸動。高大的書櫥包圍了四面墻壁,層層疊疊的圖書砌滿書架。從文學到哲學,從歷史到科學一應俱全。還有中外名著,儒釋道三家教義經典,古老的報紙雜誌及文獻資料,時間跨越清代至民國,其中不乏秘藏絕版。開啟書頁墨香陣陣,走入文字便是知識的殿堂。這些包羅永珍的文化寶典,無不彰顯著主人的文人雅趣。張先生說,這裏的藏書多達三萬冊,文史學者在圖書館裏找不到的書目,在這裏會有驚喜的發現。

收藏書畫也是張先生的嗜好之一。幾個置物架上堆滿了瀚墨丹青,畫案上下,儲櫃內外,到處裏一卷卷一軸軸的書法作品,有底片書畫,有裝裱成軸的,靜靜地等待著客人的欣賞。細觀字型,篆、隸、楷、行、草齊全。款式有楹聯、匾額、條幅、鬥方,大部份為中堂。除少量清代至民國時期的作品外,大部份為本土書法家的力作。這裏還保存著上萬件不同年代的碑刻拓片。縣政協編篡的【趙州金石錄】一部份出自他的藏品。

最搶眼的是古瓷珍玩收藏室,猶如一個絢爛多彩的藝術宮殿。裏面陳列著從戰漢至明清、自官窯至民窯燒制的各類瓷器古玩。有光彩照人的梨型壺、將軍罐、高足杯、蒜型瓶等等,不計其數。它們形狀各異,色彩斑斕,歷經歲月侵蝕,依然鮮艷奪目。這裏還存有不少古色古香的根雕、木刻、古陶器、古錢幣等珍貴物品。其中許多是我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文物瑰寶,其歷史、文化、審美價值極高。置身這些煌煌國寶中,不管你多麽才華橫溢學富五車,都會感到知識的匱乏,自身的渺小。

欣賞完這裏的藏品,張先生帶我們來到柏林街另一個收藏區。這裏有他經營的一個小工廠,廠區很大,一半是生產車間,一半是文物儲藏庫。進大院首先看到的西墻邊擺放著很多舊石器,有石磨、石碾、石門蹾、石獸、石臼等等。院東側是五間四層樓房,二三樓層是書畫展覽廳。裏面掛滿裝裱一新的書畫作品,多為本土書法家之作。還有一些裝裱精致的古代碑刻拓片,似乎傾訴著歲月的滄桑。

最後參觀的是民俗文化藏品庫。與其它藏室不同的是,這裏滿眼都是被歷史淘汰下來的生活用品和農耕工具。例如食盒子、舊錢櫃、衙門擊杖、明清老碗、樓犁擦耙等等,大到馬車床閣,小到煙鍋火連,林林總總,囊括萬物,無奇不有。張先生指著一件東西說,這是修築我縣城墻時用的杵子,少說也有1000年歷史了。這些失不再來的老物件,雖然觀賞價值不高,但它是我們祖先生活的縮影,彰顯著先人的智慧和才情,反映了社會文明的發展進步。

得知我倆有意為他寫點東西的時候,張先生婉言謝絕了。他說我搞收藏不為名,不圖利,純屬個人愛好,為的是把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保存下來,傳承下去。讓子孫後代知道,我華夏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不是電洞來風,這千千萬萬的藝術瑰寶就是鮮活的見證。他反復強調,不要宣傳我個人,要宣傳就宣傳我縣輝煌璀璨的歷史文化。

這番話深深地感動了我們。在當今西方文化大肆入侵,我們的民族文化風雨飄搖之際,張先生憑一己之力頂上去,在孤力無援的情況下,不惜散盡家財,數十年如一日大力搶救和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這是多麽偉大的家國情懷?他這種默默堅守,不事張揚的風骨,是多麽高尚的道德情操!

不得不告訴張先生,寫你的事跡並不是宣傳你個人。你的生命己經與趙縣的歷史文化融為一體,要宣傳歷史文化就避不開你。假若放棄宣傳,豈不違背了您收藏文物的初衷?情理所至,張先生終於點頭默許,同時也開啟了話匣子。

他說父親在世時喜歡收藏文物,記得小時候經常跟父親去柏林寺、文廟、石塔等處搞碑文拓片,那年代沒有宣紙,只能用粗糙的毛頭紙代替。耳濡目染,自己也對收藏著了迷。我的藏品除少數是父親遺留的之外,多數是自己花錢買來的。那些民俗遺物是自已撿來或鄉親們贈送的。張先生誠懇地說,我不認為這些文物是我自家的。我認為它是屬於縣裏的、國家的。百年後如果兒子不喜歡這些東西,我會毫無保留地無償捐獻給縣裏。

收購、保管、修繕如此海量的文物,需要大量財力物力的支撐。談到經濟來源,張先生說:我在這裏經營著一個小工廠,現在讓兒子接手了。工廠的收入除照章納稅處,其余的一半維持家庭生計,一半用於文物收藏和慈善事業。此話不虛。據說每年春節張先生都會給鄰近幾個村的貧困老人發放米面糧油,給高壽老人發紅包,或大擺宴席招待街坊鄉親。此外還邀請省市縣書法名家為鄉親們免費寫對聯,還時不時捐資支持書畫協會的工作。金杯銀杯不如群眾的口碑,大家一致尊稱他為一一張大善人。

張先生談吐不俗,幽默風趣,大有儒商之風,學者之範。用甘守寂寞,不求聞達,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些話來形容,無疑是對張先生人格魅力最貼切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