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鈞窯為何與眾不同

2024-04-12收藏

北宋著名瓷窯之一。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南省禹縣城內的八卦洞。鈞瓷始於唐、盛於宋,並以其獨特的釉料及燒成方法產生的窯變神奇而聞名於世 。北宋徽宗時期,官府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區東北部設定官窯,為皇宮燒制貢瓷。因窯址鄰近古代春秋戰國的鈞台,故名為「鈞台窯」,簡稱「鈞窯」,所產瓷器即名「鈞瓷」 。

鈞窯天藍釉盤

鈞窯天藍釉盤,元—明初,高3.2厘米,口徑13.1厘米,底徑7.1厘米。
盤敞口,淺弧腹,圈足。裏、外施天藍色釉,外壁施釉不勻,有流釉現象。口沿處釉層較薄,隱隱映出灰色胎體。圈足內無釉。

「進窯一色,出窯萬彩」之說便是 鈞窯利用鐵、銅呈色的不同特點,燒出藍中帶紅、紫斑或純天青、純月白等多種釉色,以蛋白石光澤的青色為基調,具有乳濁而不透明的效果。鈞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現不規則的流動狀的細線,稱「蚯蚓走泥紋」,還有常見且為人們欣賞的冰片紋、菟絲紋等 。北宋鈞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盆托、洗、盤、爐、缽、碗、尊等。花盆、盆托、尊等器物底部往往刻有一至十的數目字,表示一套器物的大小序號,還有的刻有「奉華」等字樣。

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宋,高15厘米,口橫20厘米,口縱16.5厘米,足距橫13.4厘米,足距縱10厘米。
花盆長方體。廣口委角,折沿,斜直壁,平底,四雲頭形足。內壁釉呈月白色,外壁天藍色和玫瑰紫色釉相間,釉面可見「蚯蚓走泥紋」,外底施醬色釉。底有五個滲水孔,並刻有數目字「十」,表明這件花盆為同套花盆中尺寸最小者。
花盆為鈞窯瓷器中的重要品種,是當時為滿足皇宮需要按照宮廷出樣設計和燒成的。

鈞釉的乳光狀態和窯變現象是構成鈞瓷藝術美的兩個 外觀特征 。乳光狀態是指鈞窯釉那種像青瑪瑙或蛋白石一般美麗的天青色半乳濁狀態,不僅使鈞釉產生一系列由淺到深的藍色,而且還賦予一種含蓄的光澤和優雅的質感,減少因釉面玻化而帶來的妖艷浮光。窯變現象是指鈞釉在高溫下熔融流動,乳濁和著色色彩發生復雜的交錯變化,而使釉色變得絢麗多彩,紫、紅、藍、白交相掩映,給人一種大自 然瞬息萬變的美的感受。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碗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碗,金,高4.1厘米,口徑8.3厘米,足徑2.9厘米。
碗口微斂,深弧腹,圈足。胎呈褐色,質地堅致。裏、外施天藍色釉,上有紫紅斑,勻凈光潤。口沿呈淺黃色。外底不施釉,圈足端塗褐色護胎釉。
北方中原地區的民間鈞窯系產品中,時常會在藍色底釉上塗抹紫紅色斑塊。紫紅斑系氧化亞銅膠體粒子的呈色,這些釉斑的形狀不定,沒有規律,融合在底釉中,如同窯變效果。

鈞瓷窯變藝術在於 銅紅釉的創燒 成功,得以把釉在高溫下的流動痕跡惟妙惟肖地顯示出來,出現具有特殊美感和藝術情趣的瑰麗色釉。青者若藍天;月白勝美玉;紫者或象熟透的葡萄,或似怒放的玫瑰;紅者或如盛開的牡丹,或肖深紅的海棠;藍紫相間,如蔚藍水光中泛出的片片紫浪,絢麗多姿;紫紅相映,如瑩潤的瑪瑙,凝厚深沈。鈞瓷的這種窯變藝術改變了歷代青瓷那種一覽無余的玻璃質感,而把瓷器特有的自然美、藝術美和崇高的理想美融為一體,創造出五彩斑斕且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精品。

鈞窯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北宋,高18.3厘米,口徑26厘米,足徑13厘米。

花盆通體呈十二瓣菱花式。折沿,深腹壁,盆身外側凸起十二條直線紋,矮圈足。盆裏滿施天藍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底有五個圓形滲水孔,刻數目字「三」。

此種花盆一般與盆托配套使用,是宮中最常用的陳設瓷。此盆為菱花式,以近於直的微曲廓線構成豐潤端正的形體,以凹凸變化的曲線勾勒出菱花形的盆沿和足邊,腹部的棱線與菱花式口沿、足邊相呼應,和諧美觀,是造型設計中實用與美觀融合一體的典例。鈞窯釉色之美,恰似蔚藍天空中湧現出一片絢麗的諾爾,給人以變幻無窮的美感。這美感在於釉色凝煉含蓄,濃厚質樸。鈞釉以蛋白石光澤的青釉為基調,兼具寶光內蘊不透明的乳光狀態和絢麗多姿的窯變現象。美麗的釉色同具有微弱透光性的乳光狀態結合在一起,賦予鈞瓷一種瑩潤幽雅、美麗含蓄的光澤。

鈞窯花盆有長方、六方、菱花、葵花、海棠、仰鐘式等。盡管形式多樣,但都實用美觀。菱花式花盆通體披掛的玫瑰紫色釉與盆體邊棱部位呈現的茶黃色相互映襯,猶如夕陽與晚霞輝映,給人以美的遐想。

鈞窯瓷器主要貢獻在於燒制成艷麗絕倫的紅釉鈞瓷,從而開創了銅紅釉之先河,改變了以前中國高溫顏色釉只有黑釉和青釉的局面,開拓了新的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