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珍稀紫砂泥料:一廠老紫泥

2024-01-10收藏

一廠老紫泥中的「一廠」很多壺友應該都有所耳聞,指的是成立於1954年的原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當時聚集了包括吳雲根、裴石民、任淦庭、王寅春、朱可心、顧景舟、蔣蓉七位紫砂老藝人在內的眾多陶藝師。這個工藝廠在國營時期的紫砂生產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

經過40余年的發展,宜興紫砂工藝廠培養了大批紫砂國大師、省大師、省名人和高級工藝美術師,為中國紫砂陶藝的發展歷程註入了活力。

雖然在歷史上並不存在獨立的「一廠」,但「紫砂一廠」這一說法已經成為對宜興紫砂工藝廠的一種通稱。

一廠老紫泥 是指上世紀80年代在黃龍山四號井開采、煉制的紫泥料,如今以家藏料為主。之所以稱之「老」,一是因為紫泥礦料砂性重,其中含有較多的石英顆粒,使得泥料成型難度增加,而且在燒制過程中需要較高的溫度;二則,一廠老紫泥儲存至今,經過了較長時間的 陳腐 ,陳腐期長的泥料,由於時間的積澱,其制坯的可塑性相對較高,燒成後色澤相對溫潤,短期泡養即可呈現出光潤古雅的特點,老味濃厚。

這種泥料存世量有限,越用越少,因此變得非常珍貴,深受陶藝收藏家的青睞。

-淘壺人紫砂藝術館館藏【一廠老紫泥】作品-

(一)顧道榮制 祝壽壺

祝壽壺是一款經典的紫砂花貨作品。以原一廠老紫泥為胎制作,一節竹段為壺身,竹節作壺流,桃枝作執把,分別胥出嫩竹、桃葉與桃子,延伸貼至壺身。壺鈕設計別出心裁,一猴手捧桃子,翹首盼望,形神兼備,精致而逼真。

「竹」與「祝」諧音,而桃子自古以來便是長壽的象征,正和壺名「祝壽」,凸顯了主題,意蘊豐厚而美好。

(二)王寅春制 高瓜壺

王寅春經典代表作品,後人多有摹古創作。此壺乃文人與紫砂藝人合作的產物,由江蘇著名畫家亞明和紫砂工藝大師王寅春兩人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共同設計。

此壺以瓜形入壺,取樣於南京博物館所藏的失蓋青瓷高壺,體型碩大高挺,端莊優雅,把瓜形拉長,筋囊線分外醍目,切割的塊面也更加飽滿凝重,透露出王寅春紮實的基本功。長彎流、耳狀把,筋紋壺鈕、壺蓋與壺身相呼應。一廠老紫泥所制,泥色紫而不姹,純正耐看。

(三)陳國良制 薄胎大品一粒珠壺

此件一粒珠壺,750CC的薄胎大品,為陳國良大師制作於癸酉年(1993年),據老師本人回憶,此款大品一粒珠當時僅做過4把,都被香港、台灣藏家收藏,這一把是時隔19年後,第一次重見,實屬難得。

一粒珠壺以圓為基調,以弧線構圖,似珠般圓潤無瑕。此件素面素心的作品,充分展現出圓器的藝術之美,珠圓玉潤的壺身,加之一粒珠鈕挺立,以「雙珠」賦予靈氣。流、把曲線婉轉,具有道洪風格之遒勁,亦體現出圓融寬厚的為人品質。

整壺在視覺與空間效果上,呈現出獨特的美感,一廠老紫泥煥發溫潤亞光,如珠似玉,輕盈薄胎,成型難度頗高,陳國良大師之技藝與匠心,充分在這件精品老壺中得以展現,實乃一件精美稀缺的典藏重器。

(四)範洪泉制 雙色大梅樁壺

此壺為範洪泉大師上世紀90年代的精品之作,以梅入壺,采用原一廠老紫泥作胎,泥料純正,色澤溫潤古樸,成色極佳。壺身以一截高梅樁為形,氣勢充沛,壺面貼塑癭節樹皮疤痕,展現梅樁之古老韻味。流、把、鈕宛若梅枝自然胥出,挺拔向上,彎流與壺身姿態相呼應,出水極為爽利,壺把端莊秀美,枝節自兩側蔓延至壺面,朵朵梅花綻放,極富生趣。

整壺造型設計精妙,細節刻畫入微,600CC大容量,制作難度頗高,作者用完美的比例,流動的線條,將梅樁之蒼老遒勁演繹得淋漓盡致,張力十足,妙趣橫生。

(五)沈漢生、鮑誌強合制 玉佛壺

此件玉佛壺為沈漢生與鮑誌強合作於丁卯年(1987年)的原創作品,鮑誌強書,沈漢生制壺並銘。以佛為題材,凸顯佛教特色,佛肚作壺身,身筒分層,營造出肚皮堆疊形成的褶皺感,壺鈕為四面佛,慈眉善目,雕刻精細,形神意兼備,盎蓋恰似肩頸,設計十分巧妙。

蓋面刻篆體「飲之甘泉 福祿壽康」,落款「樂人(鮑誌強字)自題」,壺身正反兩面皆刻「佛」字,佛珠環繞點綴,下腹環刻【心經】,字字清晰工整,足見刀工之嫻熟穩健。

整壺似佛打坐參禪,慈悲又不失莊重威嚴,自內而外透露出濃郁的禪意,觀之內心清靜寂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