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特稿丨海派收藏代有新人

2024-03-22收藏

民間照相機收藏大展最近將在上海三山會館舉行,卡玫基牌、鳳凰牌等國產相機品牌又重回人們的視野。此次展覽再次呈現上海民間收藏的魅力。海派收藏文化的精髓正在於「人人收藏」「無所不藏」,它是多元的、包容的,大眾都能夠盡情享受收藏之樂、收藏之雅、收藏之美。

上海的民間收藏曾是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載體,在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數位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其身份和內涵又有著怎樣的變化?記者日前采訪了上海市收藏協會創辦人吳少華。他一手創辦的上海市收藏協會已有近40年歷史,今年75歲的他仍然活躍在為市民收藏服務的最前沿。

圖說:吳少華在為協會成員講解紫砂壺知識。壽奎東 攝(圖源下同)

上海民間收藏由來已久

南浦大橋附近氣勢宏偉的紅磚建築三山會館,是吳少華工作室「大言齋」的所在之處,每天下午,小小的鬥室都會有收藏界的三五好友前來小敘,交流心得,談笑風生。墻上一幅字「相見也無事,不來卻憶君」,正是收藏家們淡泊心境的真實寫照。

當年,創辦不久的上海市收藏協會搬來此處辦公,吳少華也在這裏從華發到白頭,看著這片土地日新月異。

38年前,吳少華正值壯年,他熱愛寫作與收藏,采寫過多位收藏名家,發現很多人都希望能夠一起開展活動、相互交流。在多方征集意見後,大家一起成立了「收藏欣賞學會」,後來更名為上海收藏欣賞聯誼會,這就是上海市收藏協會的前身。吳少華被大家推舉為召集人,後來成為會長,一做就是34年。2020年卸任後,作為創始會長的他一直還在為協會貢獻力量。

上海市收藏協會是全國最早的省市級收藏家組織,它成立10年後,中國收藏家協會才宣布成立。它的成立意味著上海民間收藏不再是散落的一粒粒珍珠,而是有了一個共享、交流與提升的平台。協會成立的同時創刊了一份報紙【收藏家】(後更名為【上海收藏家】),這份報紙和協會一起成長至今。

自上世紀以來,上海民間收藏就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成為中國近代民間收藏的發祥地。中國最早的集郵組織、錢幣收藏組織中國古泉學會等都在上海成立,也出了錢化佛等收藏大家。收藏門類五花八門,火花、香煙殼、門票、戲單,甚至訃告都成為收藏門類的一種,大眾收藏的風格與思想也逐漸形成,後來收藏界索性把這種大眾收藏定名為海派收藏。

在這樣的土壤中誕生的上海市收藏協會,從一開始就將推動民間收藏視為己任,在1990年—1992年間,一口氣在上海美術館接連舉辦了「首屆上海民間收藏精品展」等3場轟動社會的民間收藏大展,後來又多次舉辦民間藏品展覽,大大提升了上海民間收藏的熱度,也激發了市民享受收藏,品味文化的熱情。

圖說:吳少華幫助市民義務鑒寶。

收藏個人和時代的銘印

人們為什麽熱愛收藏?每個人可能都收藏有一些過去的物件,有的保留著幾十年前的薪資條,有的收藏著小時候玩過的紙畫片,收藏了一段生活,收藏了一段記憶,一件普通的物品因收藏而有了特殊的價值和意義,一個普通的老百姓因收藏而獲得內心的充盈。

吳少華說,從每次的展覽中都能看到上海民間收藏的豐富多彩,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民生展上,人們收藏的物品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擺出來令人大開眼界。BP機、搪瓷用品、月票卡……還有人收藏考試的成績單、作業本和從前的薪資單。上海的收藏家們拿來了以前用過的各種票證,當中還有鮮為人知的抹布、針、線的票證,拿來了富有時代特征的結婚三大件——縫紉機、手表、收音機,還有一整套結婚時置辦的家具,各種展品反映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們因為喜愛或珍重的情感而收藏,收獲了個人的精神財富。收藏大銅章的嚴少華收藏了世界各國、十大專題的大銅章。他說:「情願少吃一樣,也要專心收藏。」前段時間在網上特別走紅的收藏國內外老自由車的「上海爺叔」龔治偉說,把心愛的東西買到手時人很興奮,有了收藏的生活就像在吃補藥。

收藏家也有收藏家的情懷。當他們收藏的展品讓外國人都瞪大了眼睛,驚呼在自己國內都罕見時,驕傲的心情真是像要飛起來。上海還有兩個收藏家收藏了自己在上世紀60—80年代的賬目,這套「數位化」反映民生變化的珍貴藏品現在完整保存在上海市檔案館裏,成為時代變遷的最好銘印。

人們收藏的是個人的生活記憶,但經歷了時間的沈澱之後,它自然會回歸社會、服務社會,呈現出它不可磨滅的社會價值。

圖說:吳少華幫助市民義務鑒寶。

民間家庭博物館的昇華

民間藏品如何更好地實作公共化,也是海派收藏家一直以來的思考。民間收藏家庭博物館創造性地在上海最早出現,並有過蓬勃發展的高峰時期。

不過,吳少華說,在文化生活比較枯燥、社會活動相對有限的時代,民間收藏博物館在普及傳統文化、豐富人們生活以及提供旅遊資源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經濟文化生活的繁榮和近年文博事業的迅速發展,它的高峰期的確已經過去。現在進入互聯網時代,大量國有的博物館、美術館也迅速崛起,社會對民間博物館的需求正逐年減少,這是一個必須正視的事實,並且各種各樣的條件也限制了民間博物館的發展。吳少華說,一個博物館場館要有四大功能,收藏、展覽、教育、研究,這些絕大部份是民間博物館無法做到的。

吳少華認為要客觀、歷史地看待這一變化。民間收藏博物館在時代需要時沖在第一線,現在使命達成,逐漸淡出也在情理之中。但民間收藏和民間博物館的作用依然存在,它對未來國家文博系統的拾遺補缺作用依然是巨大的。

他認為,現在快節奏的經濟大潮沖擊下,傳統文化的碎片化和消失速度越來越快,這份記憶必須要保存住,保存和喚起人們對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收藏品就能起到這樣的作用。

而如何透過收藏品傳承文化、解讀文化,是民間收藏家當下要思考的重要課題。吳少華經常在聊天中推介他曾經看過的一個個人收藏家的展覽,在一間廢棄廠房裏改建出的50平方米展室中,只展出了一件古代女性的荷包,收藏家將荷包的高畫質照片放大到整整一個墻面,向聽眾講解這只荷包中采用的28種繡法。一場半小時的講解,聽眾在無空調、無風扇的展廳內汗流浹背,卻無一離場。「這就是解讀文化的魅力,現代的觀眾欣賞口味和水平已經與從前大相徑庭,這就要求我們的收藏家也要提升自己研究和解讀藏品的能力,不能再局限於保管員式、倉庫式的收藏。」

圖說:吳少華幫助市民義務鑒寶。

年輕一代心態更加灑脫

上海市收藏協會從最初的幾十名會員,已經發展到現在的8000多名會員,在這當中年齡在35—55歲的會員比例占到50%—60%。這個群體既是社會上的中堅力量,也是收藏界最具活力、最重要的群體。他們的喜好和理念,決定了未來一段時間內收藏的走向。

年輕的收藏家和老一輩收藏家特點明顯不同。老一輩受收藏的渠道、經濟能力和時間的限制,收藏範圍往往大而雜,在雜的基礎上再選擇自己喜歡的;年輕一代受教育程度高,生活環境不同,經濟條件好,專業度更高,也更具國際視野。去年舉辦的上海市民文化節第二屆上海市民(青年)收藏大展上,很多年輕收藏家的收藏讓人眼前一亮,如有的人收藏滑板,有的人收藏擊劍,還有人專門收藏紅雙喜桌球……收藏的題材隨著時代在改變,與傳統收藏內容大不相同。在心態上,年輕人也比老一輩人灑脫,很多人的初衷就是單純地想從收藏中尋找到人生的樂趣。

吳少華多年觀察後發現,年輕一代受到數位文化和現代生活的影響,喜歡快節奏、資訊化的生活,更願意接受資訊時代的產物。但無論後天接受的教育是怎樣的,他們血脈中的中國傳統文化基因終究會在某一時刻覺醒。從收藏協會內部來看,35—40歲的人群回歸傳統文化的需求特別強烈。文化的回歸需要載體,收藏提供了這麽一個機緣。

上海市收藏協會非常重視新鮮血液的吸收和培養,會員中年齡最小的現在還在讀初中,一個是受家庭的影響收藏木雕,另一個是收藏卷筆刀。吳少華非常推崇收藏對少年兒童品格塑造的影響,他認為收藏可以更好地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和視野,喜歡收藏的孩子專註度、條理性、探索精神和學習精神也都明顯更強。

永葆活力的海派收藏家

在中國收藏界,上海市收藏協會是一只「領頭羊」,幾十年來它沒有停留在僅僅組織活動、舉辦展覽上,而是緊隨時代變化,不斷在組織架構和服務內涵上創新。現在上海每個區都有自己的收藏協會,還有以社群為單位的收藏沙龍;擁有書畫、陶瓷、玉器、鐘表、民間秘方等20多個專業委員會;協會還老少兼顧,對老年會員設定「海派收藏成就獎」,優先宣傳、出書、服務,為年輕會員成立上海市收藏協會青年委員會,鼓勵他們參與的積極性。

協會近些年還開設了藝術館博物館聯盟與傳習所聯盟,後者正是契合當下人們對傳統非遺、手作的青睞。傳習所有香文化、碑拓、唐卡、紫砂壺、藥斑布(藍印花布)、篆刻、盆景制作、蠟箋紙制作等等,都是由年輕人組成,各自有活動場地。協會還為他們在人民廣場的地下商城設定了一間傳習體驗會所,定期舉辦講座和體驗活動,每期都是爆滿,深受歡迎。

協會的公益活動也是數十年從未間斷:面向社群建立了非遺文化講師團,面向社會的公益鑒寶活動定期舉行,吳少華自己也多年來堅持每個星期一下午為公眾做公益鑒定……

吳少華今年75歲,滿頭銀發,但絲毫不顯年邁。他思維敏捷,常常滔滔不絕兩三個小時,聽者全神貫註,聽完意猶未盡。他喜歡新生事物,喜歡跨界思考和創新,同時對新生事物也保持獨立的思考和見解。他至今拒絕使用微信,仍然用簡訊和電話與外界溝通。他說,這並不是盲目排斥,而是拒絕被網路「綁架」的生活,杜絕碎片化資訊對大腦的沖擊和對時間的占用。他保留每晚閱讀2—3小時的習慣,喜歡和年輕人交朋友,「一交流就能感覺到我有沒有落伍」。

吳少華曾經在協會的微信公眾號開了一個專欄「大言齋收藏筆記」,記錄了他個人與收藏界的許多名人的故事,後來結整合書出版。在筆記中,吳少華無限懷念多年來那些幫助與推動過上海民間收藏的大家和前輩,這麽多年來他為上海收藏界堅持不懈地無私付出與努力,也正是為這些收藏家的執著精神所感動。

擔任會長之後,他沒有從協會收取一分報酬,甚至出差都是自掏腰包;從那之後,他也從一個收藏家轉變為協會的組織者,從不以一個收藏家的身份參加任何展覽。只有純粹,才能使協會更具公信力與凝聚力。

他說:「我就是一個搭台的人,我把舞台搭得大一些,讓更多資源都集聚在這個平台上,讓收藏家們自己去尋找各自發展的方向。」

最近,吳少華受到網紅文化的啟發,又有自己的新思考,努力推動會員研究藏品、出書,推創收藏名人,讓收藏家們也「出圈」,擴大收藏的影響力,讓它發揮更大的社會價值。

新民晚報記者 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