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活字本的鑒定與收藏

2024-09-12收藏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武英殿聚珍版印本【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活字擺書圖 圖片源於網路

北宋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作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廣為人知,但泥活字並不廣泛適用。根據印刷材料分為泥活字、木活字、銅活字、錫活字、鉛活字、鐵活字、瓢活字等,而金屬活字和木活字比較常見,在清代繁盛一時,但最終在二十世紀初西方傳來的鉛字浪潮下,淘汰了傳統木活字印刷,也淘汰了雕版印刷,給古籍版本鑒定劃出了下限。

從文獻記載上看,最先記載活字印刷術的是北宋後期沈括的【夢溪筆談】卷十八【技藝】,是以膠泥為原材料的泥活字。

國內現存最早用漢字印刷的活字本實物,明弘治三年(1490年)無錫華燧會通館【校正宋諸臣奏議】。2008年嘉德秋拍,1冊,成交價11.2萬,韋力先生收藏。

到了元代元貞元年(1295)到大德四年(1300),由王楨將木活字排印書籍獲得成功,是以木頭為原材料,但都沒有留下實物。到了明代中後期,包括明嘉靖華燧會通館,華堅蘭雪堂以及安國桂坡館諸家之書,活字印刷實物才有了印證。

從北宋發明到明中葉,期間已長達五個多世紀,文獻所載之實物才真正意義上出現,對早期實物的追索,至今為學人所關註。

舊制銅活字

活字本發明於北宋,到清代廣泛使用,直至民國淘汰,經歷一千多年的演變。與整塊雕版相比,活字本成本低、效率高,但缺點也十分明顯,板片無法保留,難以訂正誤字,印刷數量少,不雅觀等,並未如木版刷印普及。

清雍正四年內府銅活字印本【欽定古今圖書整合】,10000卷,目錄40卷,清陳夢雷輯,此書為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一部以銅活字刷印的古代類書。故宮博物院藏。

活字在清代最為繁榮,內容主要:一是大部頭叢書,以【古今圖書整合】;二是類似報紙的【京報】【題奏事件】等連續出版物;三是家譜,約占傳統活字的80%。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武英殿聚珍版印本【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活字套格圖 圖片源於網路。

活字本的鑒定

活字本的鑒定在所有古籍鑒定著作中都有專篇研究,鑒定要則約十多條之多,大體從板框、行格、魚尾、字型等出鑒別。今綜各家之說,以李清誌【古書版本鑒定研究】為底,進行整理和歸納。

板框

清道光二十三年(1832)李瑤泥活字本【校補金石例】,內封鐫「七寶轉輪藏定本,仿宋膠泥版印法。」板框四角有縫隙。國家圖書館藏。

1.活字本上下絲欄與左右絲欄接縫處的四角,多數有隔開的縫隙。銅活字的缺口小(有的僅見一線大的間隔),木活字因幹燥收縮,缺口較大。如果整版雕成,絕沒有這種現象,但還是需要多翻閱幾頁,以免誤將木板的裂痕當作活字的缺口。清代內府武英殿聚珍本的板框及其行格都是先可在整塊木板上,刷印時先印出的,印的文字是「套格」進去的,所以其四角如版刻印本一樣嚴絲合縫。

框內白線即是整版雕印的斷板,而活字本絕無此種。

2.活字印書,印完即拆版,再印再排,絕無斷板裂版現象。整版雕刻,若年久以後,書版斷裂,刷印時就會在書頁上從右至左的一道白痕,即是斷版所致。

行格

清乾隆五十六年萃文書屋程甲本【紅樓夢】。觀欄線斷斷續續,上下資訊看板會分離。

1、行格界線有時無,上下資訊看板線會分離。活字本行格界線亦系拼排,因而有時會著墨不勻,會出現斷斷續續的現象。活字版上下資訊看板線也會分離,而版刻則銜接在一起,或因界行線條太細,往往因受損而印不出來,但活字版之行界雖有分離,距離不大,往往有墨粘連著。

部份活字本,書口上下欄線整齊。

2、書口上,則上下欄線整齊。整版雕印由於板子會漲縮,或者版心大小不一,致裝訂成冊後,欄線不齊。活字本拼版時,上下欄線尺寸一定,故裝訂成冊後,從書口看,上下欄整齊。

魚尾

光緒二年申報館仿聚珍本【螢窗異草】,書口魚尾與欄線分離。

1.活字版魚尾,與其兩旁之界行線分離,因屬於各自拼排的。所以活字版可見隔離痕跡,整版則連而不分。

字型

明弘治三年金屬活字印本【會通館校正宋諸臣奏議】

1、各行文字之排列不整齊,有時傾斜不直。

2、若活字本不夠用時,須臨時再刻(或鑄)補充,補刻的活字與原活字不調和。

3、排字有時凹凸不平,印出來的墨色就輕重不同。

4、一行之內,字的大小不一致,而且筆畫粗細不勻稱。

5、活字本每字一刻,各自獨立,字與字間皆保持一定距離,絕不可能重疊、交叉。

6、排版時難免有極少數位,有倒置或臥排,而未被校對出來。

7、活字本較有立體感。嵌入紙中之痕,較版刻為深,尤以銅活字為甚。

8、牌記、版心、序跋等地方有「活字」、「排印」、「擺印」、「聚珍版」等表明印刷方式的內容。

活字本的收藏

活字本早在明清時就為藏家所重,民國時有專門收藏活字的藏書家,在當下拍場中明代活字本也高價值的存在。因明代活字本流傳稀少,在刷印之初,數量就十分有限,而清代活字本也較普通刻本高出許多。

明萬歷二年(1574)周堂銅活字印本【太平禦覽】,140冊全,20.7×14.5cm,2003嘉德春拍成交價71.5萬。

關於活字本的收藏,據統計收藏銅活字的近現代三大家是趙元方、周叔弢、韋力。其中當代民間古籍收藏第一人韋力先生藏明代銅活字本五種,清代銅活字本十數種。

明錫山安國【顏魯公文集】(十五卷)銅活字本,19.5x13.7 cm。2008年嘉德秋拍成交價268萬,由韋力先生收藏。

孟憲均先生也曾留意活字本,並詳細記錄早期活字本的價格。

活字本的印刷數量稀少,這是由其成本低、效率高特點決定的。從明代至今已有三四百年,歷經兵燹水火,保存至今,實屬不易,物以稀為貴,再者早期活字本也具有獨特的歷史與史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