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楊寬:寶貝

2024-08-01收藏

現在大家稱最貴重的東西叫做寶貝,凡是有關交易或財富的字,也都是從「貝」(例如買賣、財等字),究竟為了什麽原因呢?人類從漁獵推移到牧畜的時候,因為生產方法的不同,從此物品就生有無的區別,以其所有,易其所無,便發生交易,為了交易便利起見,便有媒介物的套用。最初的媒介物,大概就是貝殼,因為漁獵民族都沿海沿河,貝殼很易得,貝殼色澤美麗他們把它貫串起來作為胸、頭的飾物。交易時為便利起見,就拿這些美麗的飾物同人家交換東西,沿習既久無形中便成為媒介物,後來真貝不夠用,而且不堅固、不耐用,於是改用了珧貝、骨貝和銅貝。銅貝俗稱蟻鼻錢,這是中國最早的貨幣,所以有關交易和財富的文字,都從「貝」了。

在周口店的上洞,曾發現有孔貝殼很多,和有孔牙尺同為飾物,可知用貝作飾物,在舊石器時代已很普遍,錦西縣的沙屯石穴中,曾發現貝環很多,西陰村也曾有貝殼的發現,足見貝殼套用之廣。古人最初作貨幣的真貝,近年也有出土,大都背穿一孔,從背中的直線穿到腹的合縫處,也有磨平背和腹而穿孔的,孔乃連貫之用(見【殷墟古器物圖錄】及【俑廬日劄】等書)。安陽殷墟出土的真貝,有無孔的,因有腹線,也可聯系。其次濬縣辛村也有出土,共三千四百七十二枚,早期的貝,背都僅鑿一孔,晚期的背都磨平,出土地點都繞著明器,貫跡也很清楚,以三十四枚為一系和二十六枚為一系的居多。

骨貝在山東、河南時有出土,大都形狀像貝,背是平的,在直線穿一孔或二孔,腹下中裂作一直線,上刻有橫劃很多,像貝齒一樣,色有黃有褐有綠,也有兩面都平,中穿一孔,制作很草率。民國二十五年河南博物館在輝縣城東郊發掘周墓,發現骨貝二百十枚,腹刻縫紋,背上有孔可穿(見【河南博物館館刊】第六集)。珧骨和骨貝形式相同,殷墟也曾出土。但珧骨發現不多,似乎不是十分流行的。

銅貝俗稱蟻鼻錢,也稱鬼臉錢,初期的背隆起而腹有直線,後來背隆起的地方,往往刻有文字,腹都扁平,也有鎏金的。所刻文字很難辨認,最普通的如鬼臉的,蔡雲釋為「晉」,吳大贗釋為「貝」(蔡說見【癖談】,吳說見【權衡度量實驗考】),當以吳說為是。還有一種馬昂釋為「行」「十斤」「□」等。

古人曾用貝,在文獻上很多可證,在殷墟蔔辭上和銅器銘文裏也都有明確的證據,大概在殷代已很通行,到周代也還流傳,所以【易經】上也還有「十貝之朋」,【詩經】上也還有「錫我百朋」等話。寶貝,寶貝,這些真貝、骨貝、銅貝,古人是當作寶貝的,到今日所謂寶貝,決是指那些東西了,因為文化是不斷地在進步的呵!

(原刊【新夜報·夜明珠】1946年5月27日第1版)

來源:【楊寬學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