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顧景舟為何一生從未制作過大亨掇只壺?

2024-04-07收藏

【宜興縣誌】一書中曾以「一壺千金,幾不可得」描述一把壺,這便指的是制壺巨匠邵大亨的掇只壺。

邵大亨像

邵大亨的掇只壺在造型上展現出古樸端莊、氣度凜然的特質。壺底有圈足,壺鈕為扁珠,整體設計點線面比例協調,雅俗共賞,行內稱其「 大亨掇只壺 」。

清代高熙於【茗壺說】中對 大亨掇只壺 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稱其為「雅而非一式,善仿古,有過之無不及」。他特別強調了掇只壺的各個部份的工藝之精湛,從肩項到腹,從口蓋到口內,都展現了邵大亨的匠心獨運。

大亨掇只壺

大亨掇只壺 的傳承在歷史上頗為引人註目,見證了其價值的不斷攀升。

丁松林(1905~1949年)的嶽父在江陰某當鋪做「朝奉」(掌櫃),送給丁松林一把掇只壺。丁松林之子丁燮清(1939年生,世居宜興蜀山)小時候常用此壺喝茶。抗日戰爭時期,丁松林之妻潘菊華的娘舅周品珍(中國同盟會會員,時任宜興蜀山鎮鎮長)又將此壺送給了好友潘序倫(行四,又名「秩四」,宜興蜀山人,中國民主同盟盟員,是國內外頗負盛名的會計學家和教育家,被國外會計界譽為中國「會計之父」)。

大亨掇只壺

直到 2003年12月,丁燮清還一直以為當初送給潘序倫的那把壺是程壽珍的掇球壺。

20世紀80年代初,在蜀山一潘姓人家(潘氏第三代子孫)中發現了這一珍品。為了鑒別真偽,潘家特請徐漢棠鑒定,方才知道其是 大亨掇只壺 。潘家提出欲以此壺換取徐漢棠的兩把上品壺(當時壺價並不太昂貴)。

徐漢棠攜 大亨掇只壺 告知顧景舟,顧景舟一見此壺,便稱贊其乃「稀世珍品」,反復把玩,愛不釋手。潘家漸知風聲,推故不與調換,收回珍藏。

許四海

1987年,潘家晚輩興建住宅,因缺資金出讓此壺。時在宜興紫砂二廠工作的許四海聞訊,用家裏全部積蓄3萬元買得。

後來,有人出7萬美元向許四海收購大亨掇只壺,破了半個世紀前英國皇家博物館以 2萬美元收購宜興名紳儲南強收藏的一把缺蓋明代供春樹癭壺之記錄,許四海以「珍品到了收藏家手中,其價格就轉換為一種文化價值,出 100 萬美元也不賣」為由謝絕。

此件 大亨掇只壺 現藏於上海市四海壺具博物館,為鎮館之寶。

大亨掇只壺

顧景舟精於仿古,且一向甚為推崇邵大亨,多次摹制其大作,去世前,還曾專程趕到上海再看一眼大亨掇只壺,可見其對這一藝術珍品的深深熱愛。但是,顧景舟直到離世,都未曾仿制過 大亨掇只壺 ,成為紫砂界的一大遺憾。

大亨掇只壺

顧景舟為何不制作 大亨掇只壺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澤以長流方及遠,山因積石自成高」。

不懂紫砂壺大美所在,不懂陶藝作品精氣神者,惑於名利,迎合浮躁市場,計較「職稱」,較勁「名份」,盡可蒙混一時。但有責任感的紫砂藝人、真正的行家,是只與作品「過不去」,精益求精,壺不精美不罷休的。

顧景舟

不論是對經典崇拜不輕易上手,還是對藝術苛求不隨便動手,抑或是年事已高不方便出手,顧景舟雖對大亨掇只壺珍愛有加,再三解讀,但是卻從未仿制過大亨掇只壺。

雖然顧景舟未能親手仿制 大亨掇只壺 ,但這種對經典的敬畏和對藝術的認真態度正是顧景舟及其他紫砂大師所秉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