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明永樂青花飛龍紋卉巴梅瓶融匯文化的光輝典範

2024-05-18收藏

明永樂朝(公元1403—1424年,明成祖朱棣年號)歷時21年,是明代國力強盛時期。禦窯作坊出品各式瓷器,新穎獨特,永樂帝對此應甚為熟悉。明朝的永宣時期是中國瓷業走向全盛的輝煌時期,這與明初解除禁海令、「帝王居中、撫駕萬國」的積極對外政策有關。值得一提的是鄭和遠航帶回的優質瓷繪原料「蘇泥勃青」直接用於青花瓷的燒制,提高了青花瓷的品質,直接推動了瓷業的發展。「蘇麻離青」這種鈷料出產於波斯伊朗一帶,是當時阿拉伯商人與鄭和進行貿易的物品。這種優質瓷繪原料在鄭和7次下西洋之後便銷聲匿跡,如今已成為鑒定這一時期瓷器特征的標準。所以說,永宣青花瓷在發色上的成就以及明初瓷器的輝煌與鄭和有著直接的關系,也是伊斯蘭文化影響中國瓷器最突出的例項。

眾所周知,從兩漢到唐宋中國瓷器的器型變化不大,體現著中國人生活審美習慣,自元朝開始由於受多種文化的影響,充滿了西域風情的青花瓷器,不僅得到外國王室的喜愛,同時也受到明朝宮廷的認可。超塵脫俗,不同凡響,有將相之風,為一代青花瓷器之冠。它如此燦爛,不僅得助於中華民族的深厚文明,而且得助於伊斯蘭藝術,是中國瓷器裝飾融匯外來文化的光輝典範。

本品胎體細膩潔白,釉質瑩潤亮青,青花自然暈散,紋飾采用小筆渲染填色,筆觸細膩,精巧有神,淡描勾線與渲染相結合,勾畫婉轉流暢,畫法布局既靈活多變又有較強的規律性。精細典雅,曲線交接處精準吻合,盡現瓷匠巧技精工,青花發色湛藍晴朗,散點暈染分明。造型高雅雋美,青花呈色艷麗,青花發色蒼妍奪目,猶若水墨般淋漓盡致。釉色瑩潤,紋飾線條流暢,氣勢恢宏雄偉,古雅端莊,畫法極重工筆各傳統精妙手法,將虛實透視空間處置得恰如其分,是工筆繪畫的絕佳作品。以線描之功不厭其煩地繪就,細膩而嫻熟,展示畫工一絲不茍的敬業精神。

如此紋飾,原以筆、尺繪於紙上,中華藝匠取此紋飾,不用直尺,僅以毛筆直接繪畫於圓拱器腹,盡顯景德鎮禦窯藝匠驚人造詣。就題材和藝術表現力而言,可謂傳世永樂青花器中拔頭籌之作,「王」者氣象,躍然臨空,冠絕之音,嘹亮蒼穹,稱為「永樂青花之王」,亦不為過譽。成品瑰麗華美,展現十五世紀中華藝匠過人創思,匠心獨運,不拘一格,代表著永樂禦窯於瓷藝方面登峰造極的成就。

永樂青花,雍熙雋永,所渙雅風,誠中國青花瓷器模範,美譽之盛,舉世聞名。明永樂一朝,政局穩定,經濟繁盛,手工業在此基礎上取得空前的發展,景德鎮禦窯更在明太宗朱棣的重視下,窯事興盛,雋品叠出,盡取胎、釉之精,創「發古未有之名品」。自永樂年始,但見景德鎮窯工勉力制瓷,從淘洗、練泥、塑坯、繪飾到窯燒,精益求精,一絲不茍,佳作倍出。其中永樂禦窯青花瓷器更將細沙底、火石紅、蘇麻離青之濃艷匯於一身,堪稱明清禦窯之典範,備受追摹。永樂年間,宮廷與中東皇室關系密切,特別是帖木兒帝國,並與伊斯蘭各地互贈國禮,造就中東金屬器的傳入,為中國瓷匠所識。

永樂青花造型一反元代的厚重、雄健,趨於清新、流麗、端莊,器型在圓渾而柔和的曲體描述之下,厚胎有一種豐腴之美的綽約風姿,充滿皇家氣派的凝重與莊嚴。兩地文化交流的互動現象在此表現尤為突出,蒙元之世中國受中東地區的技術、原料而成青花佳器,再銷至彼地又成陶器摹制物件,一器之微卻遂成中外文明交流之見證,是為幸事。明人不擅兩宋詞情,然永樂青花,卻有歐陽修「直須看盡洛陽花,始共春風容易別」的豪放與沈著之致。「朕朝夕所用中國瓷器,潔素瑩然,甚適於心」,史載永樂皇帝稱贊禦窯瓷器之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