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瞻硯洗淡紅色砂巖,狀如搗米石臼。高50厘米、寬80厘米、口徑59-80厘米,池深30厘米。外側橫刻「硯洗」2隸字,左端豎刻行書「熙寧九年子瞻制」。原存於城裏丁氏園中,清諸城縣誌有記載。
1962年收集到縣博物館。
蘇軾題名硯洗 硯洗系用淡綠色輝長巖礫石制成。平面呈半圓形,長64厘米、寬45厘米、高30厘米。池為平底,深10—14厘米,壁厚6厘米,1986年征集於皇華鎮下六谷村,原為丁氏家傳之物。
硯洗正面外側橫刻行書「半潭秋月」,左側豎刻「眉山蘇軾」。背面外側刻隸書跋文:「熙寧七年,余來守密,見此石於蓋公堂故址西偏,埋沒塵埃中,已作敝蹤棄矣。余喜其質溫潤,稍為琢磨,改作硯洗,亦可為不次之擢。東坡又題,邑人劉庭式隸並鐫」。
怪石銘玲瓏怪石為太湖石,石高75厘米、徑54厘米。背刻3行隸體字,文雲:「一卷之石,千仞之精,靜而能壽,惟吾德貞」。款名「密坡侯子書」。
清【諸城縣誌】記雲:「怪石銘,其文雲:‘一卷之石,千仞之精。靜而能壽,惟吾德貞’。石玲瓏,字鐫其背,八分書,署密坡侯子,蓋廷柱也,在李文駒 易安園中。」
侯廷柱,字子任,明嘉靖十五年(1536)進士 ,授襄陵知縣,有政聲,後升為戶部給事中,後轉刑部。因彈劾尚書而獲罪,被免職外任為南陽知府,未赴即免官歸裏,優遊結社。
清乾隆【諸城縣誌】金石考中載:「石玲瓏,字攜其背,八分書,署密坡侯子,蓋廷柱也。在李文駒易安園中」。該石為城關鎮李文駒的後人李卯田捐獻。
石奇含天地,趣雅意雋永。
蘇東坡玩石隨性投入,並形諸文字,藏石頗多。他在密州任知州時發現東武多美石,「溫潤如玉,紅黃白色,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愛」,「雖巧者以意繪畫有不能及」。
邞淇水邊遊泳的小孩經常可以摸到,他便「戲以餅餌易之」,不久就「得二百九十又八枚」,「大者兼寸,小者如棗、栗、菱、芡」。
隨後在東武城南又獲得兩塊罕見的奇石,質地、紋理、色澤均為上乘。禁不住又題詩贊頌,稱之為「稀世之寶」,置於蓋公堂。
他善於把手中玩物與自然山川相結合,所思甚遠。
蘇東坡的藏石很多,還有雪浪石、小有洞天石、沈香石、石芝等。
他首創了以水供養紋理彩石的方法,並提出以盤供石,後世文人多效仿之。
東坡還就奇石鑒賞發表了獨特的見解,曰:「石文而醜,一醜字則石之千態萬狀皆從此出。醜而雄,醜而秀也。」關於醜而美的美學理念也被後人一再闡發。
蘇軾是中國歷史上閃耀古今的曠世巫師,文學家、美食家、書畫家、文化理論家等等光環籠罩一身,幾成古今文人的偶像與精神標桿。
而對於賞石這一宋代文人士大夫不可避免的雅事來說,蘇軾亦是不可避免的著實參與和實踐者。
其品石、畫石、玩石賞石的故事也是伴隨著其傳奇的一生一並被後世所回味。其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再加上才情的卓越,使其在中國賞石史上,留下濃重的墨彩。
諸城博物館館藏,蘇軾畫像。
中國古代文人包括蘇軾在內,大多喜歡奇石,喜歡松、竹、梅,其根本原因也在於此 。他們是把這些客觀事物身上所體現出的不怕困難、堅韌不拔的精神,作為效法的物件,人生追求的目標,即所謂‘托物言誌’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