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一個文人的漆器偶摭——拍賣鑒賞(三)

2024-02-08收藏

明 剔彩觀瀑圖香盒

年代明

尺寸7.5cm*7.5cm*2.8cm

來源 香港佳士得,2007年11月27日,Lot1866 ┌明 剔紅觀瀑圖香盒┘,圓形,通體剔紅工藝裝飾。蓋底裝飾蝙蝠、靈芝、洞石與竹葉,寓意┌福壽長青┘。蓋面以表示天、水、地的錦紋作地,雕觀瀑圖,垂柳壯碩,蜿蜒向上,分出枝杈,樓閣聳立,飛檐翹角,樓閣之內,可見一高士擡手觀瀑。又有一高士,持杖遠眺,神態怡然脫俗,衣帶飄逸,遠處瀑布飛流直下,一片蕭然灑脫的情景,人物線條爽勁灑脫,表情刻畫到位,潺潺溪水讓畫面更深遠開闊。

明 剔紅春回東籬四層蓋盒

年代明

尺寸6.2cm*6cm*8cm

┌明 剔紅春回東籬四層蓋盒┘,圓形,四層,通體髹朱漆。頂蓋畫面剔飾春回東籬圖,憑欄內洞石、牡丹剔刻細膩,生動自然,布局飽滿,工精別致。盒外壁以纏枝牡丹入畫,環繞排布,四層相疊,尤為靈動。┌東籬┘常與菊花搭配,而本品搭配盛放牡丹,故有┌春回東籬┘之意韻,搭配四層盒式,更添生氣。 故宮博物院藏┌明中期 剔紅荔枝紋二層盒┘(圖1)(註釋1),與本品形制相類,外壁皆以纏枝花果為飾,相較成趣。 註釋1:朱家溍、夏更起主編、中國漆器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中國漆器全集5·明】(福州:福建美術出版社,1995),頁78,圖七八。 楔子的跋語 這是我前幾天為我的新文集寫的八百字〈楔子〉。書名叫【故事】,還是歸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每一篇小品配一幅彩圖,故事從而多了幾分顏色的敷陳。活了這許多春秋的老頭了,邂逅的人和事說不上多也說不上不多,閑時回想恍如一出出戲,有的繽紛,有的蒼涼,更多的是幕起幕落之間的那一陣微茫。畢竟跟文字結了四十幾年的深緣,書齋裏一盒一盒的舊信件舊日誌舊筆記藏著太多的人和太多的事,抗拒撫今,情願追昔,尋尋覓覓總會尋出一番前塵,半簾夢影,有些可以寫得細致,有些不便依帖描紅,比較穩練的做法往往是背臨碑字似的摹繪渺茫的輪廓留住無盡的念想,為流逝的歲月,為往昔的際會。 今年二月我到城市大學參加一次文學講座,台下一位先生問我散文可不可以虛構?我聽了聯想蹁躚:我寫散文常常希望可以像小說家寫小說那樣遨遊在虛構的時空裏操控虛構的哀樂,可惜我終究硬不起這顆心腸。為了照顧我筆下的人與事的隱與私,我頂多只能以虛筆烘托實情,以實筆敷設虛境:蘇二小姐也許並不姓蘇,她婆家的堂名也許也不叫雙芝堂;人是真人,事是真事,深寫淺寫濃寫淡寫是我不可不照應的分寸和禮數。坦白說,我也深深企盼我寫的懷舊小品全是虛構:苦的不是那麽苦,甜的並不那麽甜,只恨平順的人生實在難求!一位愛爾蘭女士談起愛爾蘭小說家George Moore的時候說了一番很俏皮的話:「Some men kiss and tell. Other men kiss and don’t tell. George Moore doesn’t kiss and tells」。怪不得穆爾的自傳體小說Hail and Farewell三部曲寫得像蘇二小姐那麽動人! 蘇家巷口那天一別我沒有再碰見過二小姐,沈茵勸她留著自己玩的那件明代剔紅四層圓盒反倒一直懸在我心上,那樣別致的漆盒太稀罕,日本德川美術館有兩件。十多年過去了,我竟然有緣碰到同一款式同一年代的剔紅,索價雖然昂貴我不但毅然捧走而且滿懷感念,連沈茵都嘆為太像虛構的巧合了。(註釋2) 註釋2:董橋,〈楔子的跋語〉,【今朝風日好】(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7),頁258-260。

明 剔紅月下美人小香盒

年代明

尺寸3.6cm*3.6cm*2.3cm

著錄 董橋,【今朝風日好】(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7),頁155。(圖1) ┌明 剔紅月下美人小香盒┘,圓餅形,呈蔗段式,尺寸極為小巧,子母口。外髹紅漆,器內髹黑漆。器蓋滿鋪絳環紋,浮雕一美人回首望月,面帶微笑,似有會心,畫面構圖和諧,人物刻畫生動傳神。蓋立面雕回紋。刀工圓潤,構圖簡樸雅致,層次分明,實屬明代香盒之精品。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類似形制剔紅香盒(圖2)(註釋1),可資比較。 註釋1:台北故宮博物院編,【和光剔彩—故宮藏漆】(台北:台北故宮博物院,2008),頁91,圖81

明 剔紅布袋和尚倭角香盒

年代明

尺寸6cm*6cm*2cm

著錄 董橋,〈南洋夢憶〉,【故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6),頁226。(圖1) ┌明 剔紅布袋和尚倭角香盒┘,精工細作,韻味十足,值得細品。盒蓋構思巧妙,器蓋滿鋪絳環紋,絲毫入微,密而不亂。主體飾布袋僧,布袋僧寬袍廣袖,袒胸露腹,右手握杖搭於肩上,身負包袱,笑盈滿面,神情逼真,意態動人。整體紋飾立體飽滿,躍然盒上。盒外壁周飾回字紋。全器極盡精微之美,嚴謹細致之外,妙顯輕松神韻,甚為難得。 布袋和尚為五代後梁時期之僧人契此,明州奉化人。因常背負一只布袋,又稱布袋和尚。據傳他圓寂前留一偈語:┌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因此契此和尚即為彌勒菩薩化身的說法便廣為流傳。後世也多以其為題材進行藝術表現。因其┌大肚能容容天下能容之事,開懷一笑笑世間可笑之人┘的樂觀態度而備受喜愛,成為古代工藝品中最喜聞樂見的題材之一。 南洋夢憶 反正你來了真好。靈堂上和尚誦經的呢喃聲中瞥見你淺淺的笑窩我瞥見的是讀初中那幾年我們青澀的無憂和紅火的無畏。花開花謝,年深歲久,今宵相見,我們恐怕也只能相互叮嚀珍重臉上的皺紋,珍重心底的風霜,珍重滿懷的傷逝。浮生如果亦梅先生信上說的若夢若幻,坐在我母親的靈柩前跟你一起追念五十年前同班同學的境遇,我們惦掛的已然不是名利場中過客匆匆的腳印:我們惦掛的是雪夜歸人推門一看還看得到燈火闌珊處的那份安寧和幽靜! 那天,一位年長的弔客說起皮影戲的神秘色彩,說是中國的皮影戲起源於漢武帝請來齊人少翁招回愛妃的幽魂,而印尼的皮影戲最初也把皮影當作逝者的化身,操控皮影的巫師更是陰間與陽間溝通的媒體。我母親一生禮佛,在南洋住了幾十年她也許還沒有看過一場皮影戲。我小時候老家廳堂上供著一尊彩瓷彌勒佛,我發現我父親很喜歡彌勒佛,母親也喜歡。他們六十年代來過兩次香港,每回逛國貨公司都不忘看看瓷器部的彌勒佛。父親說我書櫥裏那件吳之璠竹雕筆筒上的布袋和尚也是彌勒佛的化身,說是身矮皤腹,負一布囊,中置百物,在人多的地方傾斜於地化緣說:┌看,看!┘這回一連守靈三天,我好幾次記起老家的那尊笑佛,好幾次猜想父親母親藏在心裏的一些偏愛。我忽然覺得我其實也很喜歡布袋和尚,家裏這些年藏了各種各樣的彌勒佛(圖1),等你來香港我全找出來給你看看逗你開心,真的。(註釋1) 註釋1:董橋,〈南洋夢憶〉,【故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6),頁229-230。

圖片來源於網路、嘉德拍賣行等;文章內容參考自網路、書籍;若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