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交子誕生一千年。這場由成都人開啟的世界貨幣改革,在時光長河中,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
天聖元年 十一月二十八日 (公元1024年1月12日),北宋在成都地區設定了世界上第一個「中央銀行」 益州交子務, 1024年4月1日 , 全世界最早由政府發行的「法定」紙幣——官交子橫空出世, 從此進入了人們使用紙幣的新紀元。
▲交子金融博物館的「千斯倉」鈔版復制品。這是現今最廣為流傳的交子紙幣圖樣,學界對其真偽尚有爭議,但我們可以透過它來略窺交子面貌 新華社記者 唐文豪/攝
有史為證
金牛是官交子的制作和管理之地
「交子故裏」正是因此得名
作為交子的故鄉
金牛和交子的緣分
始於千年之前
01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交子誕生記
【宋史·食貨誌下三】載:「真宗時,張詠鎮蜀,患蜀人鐵錢重,不便貿易,設質劑之法,一交一緡,以三年為一界而換之。六十五年為二十二界,謂之交子,富民十六戶主之。」
交子故裏,自古繁盛。 北宋初年,蜀地使用鐵錢,體重值小,流通很不方便。 太宗淳化二年(991年)趙安易使蜀,看見成都「市羅一匹,為(鐵)錢二萬」,以當十大錢算都重達154千克,簡直非人力所能及。鐵錢不僅笨重,使用中還有一系列差值問題。
▲蜀地鐵錢 圖源:交子金融博物館
於是,成都16家富商大戶聯合起來,決定用一種名為交子的紙質票據代替鐵錢, 開創了民間金融的先河。
最初的交子實際上是一種存款憑證。宋朝,成都出現了為不便攜帶巨款的商人經營現金保管業務的交子鋪戶。存款人把現金交付給鋪戶,鋪戶把存款數額填寫在用楮紙制作的紙卷上,再交還存款人,並收取一定保管費。這種臨時填寫存款金額的楮紙券便叫交子。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交子的使用也越來越廣泛,由於鋪戶恪守信用,隨到隨取,交子逐漸贏得了很高的信譽。後來交子鋪戶在經營中發現,只動用部份存款,並不會危及交子信譽,於是他們便開始印刷有統一面額和格式的交子,作為一種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場發行。正是這一步步的發展,使得交子逐步完成了從支票到貨幣的轉化,成為了真正的紙幣。
▲寫實主義巨幅油畫【成都交子·匯通天下】 蕭繼東、陳登木作
而此時的交子由民間自發發行,缺少監管,效力如何全仰賴交子鋪的信譽。久而久之,開始有交子鋪在未收到現金的情況下印制、填寫交子進入市場流通;也有交子鋪將現金挪 作他用,購置田宅等;甚至還有私人偽造的交子也流入市場,破壞交易秩序,導致糾紛頻發。
如此種種, 宋朝廷開始出手整頓交子市場,順理成章將私人發明的交子收為官營,為了管理國家「法定」紙幣,還成立了相當於現代中央銀行的機構—— 益州交子務,主持官交子的印制、發行、兌換、防偽以及鈔紙的生產。
▲益州交子務 圖源:交子金融博物館
02
世界先發
官交子竟然在寺廟制作?
元代成都人費著撰寫的【楮幣譜】記述了宋朝「大觀元年五月,改交子務為錢引務」之後,在成都印制紙幣之事。
【楮幣譜】載:「所用之紙,初自置場,以交子務官兼領,後慮其有弊,以他官董其事。隆興元年(1163年),使特置官一員蒞之,移寓城西凈眾寺。紹熙五年(1194年),始創抄紙場於寺之旁,遣官治其中。抄匠六十一人,雜役三十人。」
這段文字史料十分珍貴。第一,其清楚地說明了制造交子的紙是 用 楮樹 皮制作的 楮紙,楮樹 皮 纖維韌性強,制紙、印幣結實耐磨;第二,表明了官辦集中制造交子的原因是為了嚴防官員徇私舞弊;第三,明確了集中制造交子的場所,先「移寓城西凈眾寺」,後「始創抄紙場於寺之旁」 ;最後,還談到了交子制作場所的建制和人員。
▲凈眾寺復原場景圖 圖源:交子金融博物館
根據【楮幣譜】所載,官交子的制造地正是城西凈眾寺,凈眾寺在何處?如果我們開啟現在的成都市地圖尋找,那結果會是一無所獲,要探尋凈眾寺的具體位置,還要將目光望得長遠一些,比如,看回宋朝,或者更久遠一點的南北朝。
03
交子故裏
世界上第一座「官方印鈔廠」所在地
金牛區通錦路以西、馬家花園路以北有一條通錦路,以飲馬河上的通錦橋而得名。這條街道在今天的成都少為人知,但它曾經是成都古代最著名的寺廟之一的萬佛寺故址。
這個萬佛寺不是其他,正是官交子的制造地—— 凈眾寺。
據【成都街巷誌】,萬佛寺始建於南北朝時期,初名安浦寺、再興寺。唐開元十六年(728年)新羅僧人無相重建,改稱凈眾寺 ,又名竹林寺。
又有【成都城坊古跡考】載:「北巷子。南接石灰中街西口,北抵金仙橋。金仙橋北向裏許舊有萬福寺,唐代凈眾寺 ,宋末名凈因寺。民國36年於其他建成都理學院,解放後理學院合並四川大學,校舍劃歸西南鐵路工程局(中鐵二院、中鐵二局前身)。又西北約有十裏有 ‘九裏堤’……」
【新國學】中對凈眾寺歷史沿革有更詳盡的敘述:
傳說創於東漢延熹年間(158-167年) 。
南朝時,名安浦寺。
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伊始,更名為凈眾寺 ;唐會昌法難(842—846年)時,寺被除毀;唐宜宗大中元年(847年)重建;唐懿宗鹹通元年(860年)後,寺中增建杜悰祠堂。
宋淳化五年(994年)、鹹平三年(1000年)兩遇兵亂。
元泰定元年(1324年)起,改名竹林寺。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後,改凈因寺;明正德中(1506—1521年),寺燹於流賊,唯大殿幸存;萬歷(1573年)年初重建,至萬歷三十二年( 1604年)前後建成;天啟元年( 1621年)前後,俗名萬福寺。
明崇禎十七年( 1644年)至清順治三年( 1646年)間,張獻忠部焚毀。
清康熙初年( 1662年)、康熙五十三年( 1714年)間,先後兩次重修,正式更名萬佛寺 ;清乾隆五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