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早期玉器中的線性空間

2024-04-23收藏

來源:美術報

中國人對「線」的領悟達到精微奧妙的境地,這是民族藝術很獨特的表現。大家熟知的書法和國畫至始至終以線的千變萬化來凸顯精神。至於雕塑,一般人認為重要的是塊面的空間,線居於次要的地位,實際上,中國雕塑也用很隱蔽的「線」來引領空間。

西周 玉透雕龍鳳人物飾及局部 高6.8厘米 寬2.4厘米 厚0.5厘米 陜西省長安縣張家坡村出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圖片來源:【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中國預取全集·卷二·西周】

在工藝方面,中國人特別重視物料的材質,玉石溫潤堅毅,故而君子比德於玉。玉器的大量使用和備受珍視也使其工藝呈現出精絕的面貌。其中,由線的使用可以尋繹出玉器線性空間的演進過程,同時也造就了玉器多種多樣的空間表現。我們可以透過從西周至西漢的五件玉器來對這一過程略加說明。

在一個玉器中,面與線是主要的造型語言,兩者之間,往往是線來「引領」面的表達,面隨線而變化。西周早期的玉鏟,形狀極為簡約,除了玉鏟上一大一小的兩個鉆孔,整個玉器呈不規則的長方形。玉鏟成片狀,三面有刃,除了無刃的一邊有玉器的厚度面,另外三個有刃的邊都只是打磨凸起的邊緣。這件玉器的面線關系非常直觀。也就是說,面透過打磨相接的地方會構成線,而這個過程,往往是制作者有意識地先了解作為器物造型邊際的線的位置。這有別於泥塑類「做加法」的造型方法,而是在不斷地「切磋」中完成形體。當線成為了形體造型的重要「標識」,往往也決定了玉器打磨的流程。

西周時期的玉透雕龍鳳人物飾,其造型較上一件西周早期的玉鏟復雜得多。但是可以更加清晰地說明線如何規定、指引了玉器加工的過程。以這件玉透雕中段局部的卷龍部份為例,卷龍的身軀由兩條並列的曲線表示。卷龍腹部內側的一條曲線有兩條較深的線性刻痕組成,其中外側的一條刻線帶出了一個緊緊相隨的斜面;卷龍軀體外側(龍脊處)的刻線也是由兩條較深、較細的線刻組成。同樣的,在這條線的外側部份行至玉龍軀體的中段至尾端,也斜鏟了一個相隨的面。由上可見,本來玉器的造型非常簡潔——僅就一個面板上刻線,透過以線作為基準,順著線的運動變化做出了一些相隨的面,玉器的造型就變得豐富起來。放眼同時期的西周玉器,以線來「領」面的造型方式越來越成熟。

西漢前期的螭虎紋玉佩,展現了玉器制作線「領」面的造型手段愈加多樣。如果從雕刻的造型手法來看,這件玉器使用了透雕、圓雕、全浮雕和陰線刻紋等,可謂復雜。然而如果就玉器造型中的線與面的處理關系,其制作邏輯卻又異常簡單。以這件玉器的細節——其中最大的、昂首突出的螭虎紋的線性變化來看,從螭虎的頭部一直到尾端,其豐富的造型空間都是由線「領」面的形式來決定的。比如螭虎高出玉佩弧形面的翼,是由螭虎頸部的線執行至玉佩弧形面升騰而帶出。再看螭虎腿部及身軀上的弧形紋飾,皆是由彎轉的曲線「領」出而變化成面。螭虎的尾部順著軀體的「S」形也承接了一個「S」形,不同的是,這個尾部似乎只用陰線刻的雕刻手法。然而由於其尾部的幾條並列的線刻扭動變化,加之螭虎又是在一個弧形的玉佩結構面上,尾部看起來也不只是平面的陰刻線,而顯得格外有力。這也就是為什麽中國古代雕塑的造型空間常常顯得簡單卻又有豐富的表現內容:簡單是因為以線的起伏、穿插作為整個造型的中心;豐富是因為線透過自由的變化運動可以帶出豐富的空間,從而使得整件雕塑空間既有歸納(由線統攝),又有姿態變化。

以上案例雖是按照時間線索進行論述,但玉器的線性演進並非如此平順直出,真實的情況往往更為復雜多變。值得重視的是,漢代以後中國玉器的線性空間表現也並非以由簡至繁單一的方式演進,更多地呈現為對各種線性形態的包容並蓄。事實上,由玉器所展示的線性空間表現也能反映在中國古代器物造型的其他門類當中。(作者系景德鎮陶瓷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