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慕容看世界|意境空靈,走近神秘的宋代螺鈿

2024-02-22收藏

常逛博物館的人一定對螺鈿這個詞不陌生。但認真回想一下,好像實物當中唯宋代螺鈿還真是蹤影難尋。這是因為精美奢華的宋代螺鈿曾被宋高宗斥為奇技淫巧,令將這類器物焚毀,以致後世難得一見。這也為宋代螺鈿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今天要給大家推薦的內容,出自我們【中國收藏】雜誌8月刊藏品板塊的一篇文章,其作者是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漆器修復室館員徐婕。真實的宋代螺鈿有著怎樣的美妙?一起來走近它。

宋代螺鈿如畫一般空靈

螺鈿依附於大漆文化,作為髹飾技藝主要出現在東南亞地區。中國擁有浩瀚的螺鈿髹飾發展史,唐五代、元明清均有明確的螺鈿發展脈絡可循,唯有宋代螺鈿隱匿蹤跡。除罕有的零星出土文物外,研究者只能從史料文獻、古書畫、社會文化等方面一探其究竟。

技術革新

中國螺鈿髹飾工藝發軔於商周,最初以蚌泡鑲嵌在漆器上的形式出現。中國最早的螺鈿漆器為商代安陽侯家莊商代王陵出土的鑲嵌琉璃玉石螺鈿漆器,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螺鈿器群。

唐五代與宋元時期,螺鈿髹飾技藝最大的特征表現在螺鈿貝片由厚漸薄的技藝變化。在螺鈿髹飾中,厚螺鈿被稱為「硬螺」,薄螺鈿則稱為「軟螺」,厚薄之間是從1公釐到0.1公釐的差距。貝片厚度的轉變緣於取貝技術的革新——煮貝法的誕生,在改進貝片薄度的同時,使螺鈿發色更為穩定。

煮貝技術為螺鈿技藝的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發展至元代乃至明清時期,螺鈿髹飾呈「百般文圖,點、抹、鉤、條,總以精細密致如畫為妙,又分殼色,隨彩而施綴者,光華可賞。」甚至出現猶如微塵一般的螺鈿碎屑平鋪在漆面上的裝飾風格。

如故宮博物院藏元代螺鈿器黑漆嵌螺鈿舟式盤,以特殊的螺鈿髹飾風格引人矚目,盤呈長圓形,內一端有間隔一道。盤身髹黑漆嵌螺鈿,外為石榴花紋,盤底茶花紋外有蓮瓣紋一周,口緣回紋。盤內為荷花飛鶴紋,間牡丹、茶花等紋螺鈿,螺鈿紋飾不是以整片貝隨形嵌入,而是以細密的點、線形式為表現手法,有學者稱其為立嵌,與平嵌相對。鶴紋轉折處更為頓挫有力,如作畫運腕張力十足,極具特色。

元 黑漆嵌螺鈿花卉紋舟式盤 口徑38.5厘米×21.7厘米 高7.8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明萬歷年間,揚州著名漆藝大師江千裏、清代盧葵生等均以制作點螺(薄螺鈿)漆器聞名於世。故宮博物院還藏有一件江千裏螺鈿作品,螺鈿與金飾並置,幾何紋飾精密奇巧,賴於軟螺的模鑿工具的發明,保證了千萬片螺鈿紋理如出一轍。

明 江千裏款黑漆嵌螺鈿長方盒 口徑13厘米×9.5厘米 高7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幽色浮生

宋人有自己獨特的器物文化及造物制度,這從精煉講究的宋代素髹漆器中可見一斑。宋人造物的優雅已經不單體現在使用漆器或瓷器本身之上,更多的是關註這些器物背後的倫理情調與生活哲學。同時,宋人有高度繁榮的漆文化,漆器商業化程度也日益成熟,主要制漆中心集中在溫州、杭州等沿海地區。

南宋人吳自牧【夢梁錄】介紹了南宋都城臨安城市經濟文化風貌,生動描繪了宋代各行各業的繁華景象。其中就有多家經營漆器的店鋪,如犀皮鋪、遊家漆鋪、彭家溫州漆器鋪、黃草鋪等,漆器作坊林立可見宋代漆器商業化程度高度發達。

宋代漆器主要以素雅為主要特色,古樸高雅的素髹漆器刊心刻骨,描金、戧金銀、剔犀、釦器等修飾技藝均有發展。宋人的螺鈿工藝更是在唐代的螺鈿髹漆技藝基礎上走向極盛。但其精美奢華之甚曾遭到宋高宗的抵制,斥為奇技淫巧,令將螺鈿器物焚毀,政治因素很有可能是抑制宋代螺鈿器流行的主要因素。

蘇州博物館藏有一件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至天聖八年(1030年)蘇州瑞光寺出土的嵌螺鈿黑漆花卉紋經箱,延續了唐代厚貝鑲嵌,白色貝片呈現五彩霞光;經箱分蓋、身、台三部份,蓋為盝頂長方形套蓋,蓋面圖案在散花中聚成三朵團花,中間鑲半圓形水晶,並點綴五彩寶石。其四周斜坡和邊沿嵌有瑞花、菱形環帶花紋間以蝴蝶和飛鳥狀鈿片。箱身壁面四周嵌纏枝形石榴、牡丹等花卉。台座采用須彌座形式,中有堆漆描金瑞草,金碧輝煌。

北宋 景德元年嵌螺鈿黑漆花卉紋經箱 長34.8厘米 寬13.7厘米 高12.7厘米 蘇州博物館藏

從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傳為北宋蘇漢臣的【秋庭戲嬰圖】中,我們也能觀摩到宋代漆器的風采。畫面中出現一對黑漆嵌螺鈿家具,螺鈿藤面座椅鑲嵌青色螺鈿間有霞光變色的螺鈿紋飾,畫者寫實地描繪了纖細的唐草螺鈿紋飾,極有可能就是薄螺鈿片的技法。可以臆測,螺鈿器至晚在這一時期的造物風格與之前厚貝髹飾法大為不同,演變為點螺(薄螺鈿)技法。譬如創新了螺鈿片的剝取方法,可以得到更為薄軟的螺鈿片,改變了唐五代厚貝研磨的技法,這是螺鈿髹飾技藝大為提高的關鍵因素。

(傳)北宋 蘇漢臣【秋庭嬰戲圖】 197.5厘米×108.7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擅長表現民俗寫實風的蘇漢臣,在其畫作中不止一次出現描摹漆器的作品。在其【嬰戲圖】中繪制的兩件器物極為可能是剔犀、戧金漆器。畫面描繪了四個嬰孩正興致高昂的玩耍人偶的景象。其中著青色衣服敲擊大鼓的嬰孩前盛放鼓具的座椅,從紋飾看極似剔犀漆具,而畫中另一紅色漆桌案若紅漆戧金的工藝。剔犀、戧金、描金等工藝在宋代髹飾技藝記載中常有出現,這些髹飾技藝也有相應的出土器物印證。

(傳)北宋 蘇漢臣【嬰戲圖】 120.3厘米×77.2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貿易交流

日本現存的多件傳世元代螺鈿器大多為中國僧侶攜帶傳至日本,而宗教對於漆文化的作用不僅僅限於相互傳播交流,還在於兩者相融合創造出髹漆法器,比如夾纻胎漆造像。

就螺鈿器而言,正倉院藏唐代傳世螺鈿重器「螺鈿紫檀五弦琵琶」堪為神品,琵琶鑲嵌螺鈿、玳瑁、琥珀的髹飾工藝,展現了大唐盛世時期厚貝髹飾的風采。隨著藤原時代文化的發展,日本螺鈿器也備受宋人喜愛。在北宋方勺編著的小說類書籍【泊宅編】中載:「螺鈿器本出倭國,物象百態,破極工巧,非若今市人所售者。」

宋人方勺對日本的螺鈿漆器給予了高度評價。當時日本精巧的螺鈿器物已經流入中國,精良程度遠超於市面本土所售賣的螺鈿器,乃至筆者曾誤認為螺鈿器的發軔地在日本。

日本僧人商然曾在永延二年(988年)二月派遣弟子赴宋,向宋太宗進獻貢品中就有大量的螺鈿器。木宮泰彥在【日中文化交流史】中對此有相關記載:「琥珀、青紅白水晶、紅黑木樓子念珠各一串(裝在螺鈿花形平函中)……螺鈿梳函一對(一裝赤木梳二百七十,另一裝龍骨十橛),螺鈿書案一,螺鈿書幾一……螺鈿鞍轡一付……螺鈿蒔繪二蓋廚一對。」

宋代往來於日本的商船,大都是從沿海江浙地區出發,橫渡東中國海,到達肥前的值嘉島,然後再轉航到築前的博多。除螺鈿成品器的交流,沖繩島及周邊盛產的夜光貝材料早在奈良平安時代就進入到中國大陸。琉球螺鈿與中國明清螺鈿器相似度高的原因,源於琉球螺鈿的煮貝技法師從中國,技藝交流頻繁。

宋人方萬裏在【寶慶四明誌】中還記載了宋代從高麗進口的商品:「粗色:大布、小布……螺鈿、皮角、翎毛、虎皮、漆(出新羅最宜飾镴器如金色)……」大唐時期螺鈿鑲嵌與金銀平脫技術輸出至北韓半島,對北韓髹飾技藝影響之深遠,現代南韓髹飾技藝仍然以螺鈿著稱。在宋朝,高麗的螺鈿以貿易的方式相繼又進入到中土,螺鈿樣式風格不同於中國、日本,存在明顯差異。實際上,宋代漆器的海外貿易遠不止於相鄰的日本、高麗等國家,還遠及渤泥國(今汶萊)、占城國、佛啰安國等地。

宋人文化自抑內斂,物以用為宗,理應行而生,式因品而為,情因感而發。表現在漆器領域,宋代營造法式以實用內斂的素髹器為宗,去除繁復的髹飾裝飾,這也是螺鈿器在宋代不占據主要髹飾品種的社會環境。如若宋人螺鈿傳世,胎骨必定造型如宋素髹器物般考究,形制高度內斂,鋪螺點綴,霞光月色,螺鈿片趨向微細如塵的轉變,亭台點畫如宋畫一般意境空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