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從一枚「弋陽令印」說起

2024-01-09收藏

文:楊峰

1936年【重修莒誌·卷五十·文獻誌·金石】(卷49-52金石)篇中,第一條收錄的就是一枚「漢 弋陽令印」,並附印文示意圖。誌書曰:「右印,銅質瓦鈕,方一寸,高三分,鈕高五分,篆書,白文。清代光緒年間,林後莊農民耕田得之。按漢書弋陽縣有二,其一屬左馮翊,至景帝更名陽陵,故城在今陜西鹹陽縣東。其一屬汝南郡,曹魏時始改為弋陽郡,故城在今河南潢川縣西。此印究為何地之弋陽,未能斷定。大店莊昞熙藏。」

這枚「弋陽令印」當屬我們弋陽。透過現代考古及文史研究,公元前648年,楚國滅黃國後,在我們這裏即設有弋陽縣治。而非過去一直以為的漢設弋陽縣。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歷史學博士、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博士後後曉榮的【秦代政區地理】一書中就有權威的認定:「傳世戰國楚系古璽有‘戈阝陽君鉩’(【璽匯】0002)。李家浩釋讀‘戈阝陽’為‘弋陽’,可從。弋陽君為楚國封君,文獻失載。」潢川縣委黨史、史誌辦主任陳國太考證,戰國楚系璽印中就有「戈阝(弋)易(陽)君鉩」(【璽匯】0002)、「弋易(陽)邦粟鉩」(【璽匯】0276),【包山楚簡文字編】中也有大量的「弋陽君(郡)」(簡號:27/32/98/162/163/167/185/186/175)、「弋郢」(簡號62/185/171/173/167/170)以及大量疑似「弋陽郡(君)」字樣簡牘,這些都可證明楚設弋陽縣(郡)。

戰國楚系璽印「戈阝(弋)易(陽)君鉩」「弋易(陽)邦粟鉩」

【重修莒誌】所記載的這枚「弋陽令印」,其收藏者「大店莊昞熙」也是大有來頭的。今天山東省莒南縣大店鎮還保留有一個莊家大院。自明清至民初,大店莊氏家族以農耕立業,教育起家,科第蟬聯,仕途通衢,秉承儒學致仕為官六百年而不衰,成為勢冠魯、蘇、豫、皖,名滿京都的望族群體。在明清兩代共考取8名進士、22名舉人、220名拔貢、廩生,在朝為官者多達300多人。清末著名書法家、國學大師、翰林院編修、孔府特聘第77代衍聖公國學熟師莊陔蘭就是這部【重修莒誌】的總纂。

既然我們從這枚「弋陽令印」說起,就不妨多介紹一些和光州相關的篆刻作品。潢川篆刻大家唐詠聲先生曾介紹說:「上世紀八十年代至2006年,在駐馬店市新蔡縣、平輿縣陸續出土了大批封泥,經鑒定,年代在戰國至秦漢間。其中,不乏信陽一些地方印封。筆者見過一些私人手中的這些封泥。」

弋陽國丞泥封

弋陽侯相泥封

弋陽侯相泥封(漢)

東漢時期的「弋陽侯相」封泥

唐詠聲先生還介紹了一枚「楊潢」印:「‘楊潢’文字及形制當屬戰國至秦朝間璽印,目前所見璽印中最早出現的‘潢’字,潢專屬字,指小潢河,應為潢河流域楊姓貴族配印,精美的印章彰顯了小潢河流域先進而厚重的黃國文化。」對一枚1.2*1.2cm的「光州」台鈕(私印)印,唐詠聲鑒定為唐時期的:「唐至民國初,弋陽設光州,是豫南行政中心,文脈昌盛。短短的元朝也在光州以精美的琵琶型押印的形式,留下了深深的歷史痕跡。」而「光州儒學之記」的官印,為乾隆十四年禮部造並頒發給光州書院的教育官員,說明當時作為直隸州的光州在全國有著較為重要影響。

「楊潢」印

「光州」台鈕印

「光州儒學之記」印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