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宣州窯的肇始起源

2024-02-27收藏

蓋因「宣州窯」在歷史上斷燒,歷史文獻著錄甚少,據查證,古代文獻最早載錄稱謂「宣州窯」的是清代藍浦所撰【景德鎮陶錄】,書中記載「宣州窯,元明燒造,出宣州,土埴質頗薄色白」。[1]藍浦認為,宣州窯為元明時期燒造。另有民國時黃矞所著【瓷史】載述:「宣州瓷窯,為南唐所燒造,以為供奉之物者。南唐後主物華尤好珍玩。」[2]很明顯,民國黃矞將「宣州窯」年燒造年代上溯至五代南唐時期並簡要說明了原因。文獻記載莫衷一是,當今學界對其窯址所在亦是眾說紛紜,故十分有必要在篇首來論證宣州窯之源始,提出觀點論斷,以供方家探討。

經歷史文獻查閱和針對出土器物的研究,本文認為:「宣州窯」極有可能在唐代中晚期即已出現。原因如下:

其一,即名為「宣州窯」,毋庸置疑,其為州級窯場。州制雖源起於大禹時期的天下九州,而正式濫觴於漢武帝所建之十三州部刺史監察制度。至隋,改州而施行秦時郡縣制,唐又廢郡改州,雖然其間有所反復,如唐高祖改隋末的郡制為州制,唐玄宗時期改州為郡,而到唐肅宗繼位後復改郡為州,因此,總體而言,唐朝的國家行政區域基本是以州來劃定,此時宣州為一級政區。南宋時國家區域以路、府、縣來劃分,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宣州改為寧國府。元代則施行行省制,雖其下一度設有州級,但此時「州」之級別已不同於唐及前朝,已成為地市級別,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寧國府為寧國路,後又更名為寧安府、宣城府、宣州府。且自明至清末,宣城一直稱為寧國府,故若「宣州窯」起始於元明燒造,則似不合乎規制。

其二,當然,僅僅是州制的沿革來確定其源始期,未免太過草率。對宣州窯歷史起源期的探究和判定,最具有價值的還是遺址出土器物。1985年,專家學者在蕪湖縣東門渡發現了一處窯址,出土器物釉色主要是醬黃、醬黑,但釉色並不十分純正。最重要的是在該窯址發現了印有「宣州官窯」陰文楷書戳記的殘片,此器物的出土,已完全印證了歷史文獻中載錄的宣州窯真實存在。縣文物管理所所長謝小成專家透過對這些殘片的研究提出了該窯址的燒造年代應為唐晚期的觀點[3]。在東門渡蛤蟆地出土的盆、缽類器物均為斂口、直口,斜腹壁,大平底或餅型底,底內外均有一圈13至15個圓形的托珠痕,從這些器物造型及細部特征可以判斷這是中晚唐及五代時的遺存,而個別標本所顯示的裝飾紋樣極具唐代風格。

2015年,有宣城市民曾於宣城市區內的一個大土渣堆中發現了兩塊人俑殘片,專家從胎土、釉色等方面判定此殘片和宣州東門渡窯出土器物類似,因此其應該屬於東門渡燒制器物;而殘片的盔甲和紋飾亦十分符合唐代的裝飾特征,所以專家判斷其應為唐代的人俑殘片。雖然考古學界將東門渡窯的燒造年代定性為「五代至宋」,但上述專家及出土器物為其燒造年代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但無論如何,東門渡窯屬於宣州窯已毋庸置疑,即使將其歸於中晚唐暫時站不住腳,至少東門渡窯已確定的燒造年代已然上溯到五代,而不是元明。

其三,除卻東門渡窯外,當前學界雖然對「宣州窯」窯場所在地仍存有較大爭議,然而,多數專家認為東門渡窯屬於狹義層面的「宣州窯」,而廣義層面的「宣州窯」應為群窯場(本書在第二章第四節中對「宣州窯」窯場界定進行詳細的論證分析並提出了自身觀點),是「冒煙十裏余,有窯壹百八」特大窯群,其中包括了琴溪窯、窯頭嶺、駱沖、柯家沖等窯場,而位於宣城市涇縣的琴溪窯等窯場的燒造年代已被學界確定為唐至宋。

綜上所述,「宣州窯」之源始期應不晚於唐代。

[1] 【景德鎮陶錄】是清乾隆、嘉慶年間景德鎮人藍浦所著,介紹了景德鎮自唐宋以至明清各期的瓷窯,匯輯了自唐宋以來有關景德鎮的文獻記載。

[2] 【瓷史】,為民國時黃矞所著,1970年重印民國版。

[3]謝小成. 蕪湖縣東門渡唐宋陶瓷窯址的調查——兼議「宣州官窯」[J]. 東南文化,1991(2):21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