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深挖和田玉雕刻「名家大師」背後的秘密

2024-01-06收藏

可能一方面是為了規避買到贗品的風險,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彰顯自己身份地位的與眾不同,一直以來,少數經濟實力不俗的愛好者,初入這個領域,就習慣選擇了高價入手玉雕名家的作品。

這種做法看似穩妥,起點高,也少走了許多彎路,實則卻遍布著荊棘與陷阱。而參玉之所以能夠發現這裏面的玄機,也是花了不少的學費,才痛定思痛的。

十多年前,我還在為公司做采購,經常往蘇州、上海跑,因為是花錢的一方,也就逐漸結識了幾位玉雕大師。必須得承認,起初我也錯將對於和田玉的崇敬,安在了這些人的身上。

但與之接觸久了,參加了幾次他們的內部活動,我的心中卻隱隱添了些許異樣的情緒。當然,人家的雕刻技藝是不容置疑的,只是文化積澱與道德水平似乎並不如我想象的那般高。

或許是因為筆者太過迂腐,對於玉的理解過於理想化了吧,我更不應該一廂情願的將玉石的「高潔」,投射到從業者的身上,我這樣替他們開脫著。

直到在一次酒宴上,一位小有名氣的玉雕師喝醉後,哭訴自己的學藝經歷時,我才恍然大悟。獲悉他們的出身,筆者雖有些驚訝,但也證實了我此前的諸般猜測。

為了維護其體面,參玉在這裏姑且就對那些不堪的往事,不做過多的透露了。然而自那以後,我便有意識的與這些人保持起了距離,同時我也開始嘗試著將昔日戴在他們頭上,屬於和田玉的光環剝離開來,分別看待。

這一剝離可不打緊,叫我更客觀真實的看清楚了和田玉的美,也令我看穿了一些名家大師的畫皮。首先,普遍的講,從事這項工作的人技術雖佳,但文化修養水平相對較低。不信您就去調查一下他們的受教育程度。

盡管技術精妙,但底蘊單薄,這倒在其次,更嚴重的則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現象,在這個行當中比比皆是,有些名家作品價格遠超其真實價值,虛名太甚,這基本已經成為了愛好者們的共識。

打著工作室之名,大量銷售學徒工玉器,這仿佛也早就成了業界公開的秘密。更有甚者,參玉曾經認識一位名家,他根本就不會玉雕工藝,完全憑借著其出眾的交際能力,運作來了幾項頗有些份量的大獎,蓄上胡子,留起長發,搖身一變,就成了蘇州的藝術家。

此前我也曾揭露過,那位以賣玉給思聰爸爸聞名的大師,其所售賣的,多為紅皮白肉的俄料。而他之所以能夠家喻戶曉,多半也是由於其「天津單口相聲表演藝術基因」的幫助。看來「口才好,會吆喝」,在任何行業都是升職發財的不二法門。

寫到這裏好像我已然得罪了太多的玉雕匠師,但筆者要歌頌的,恰是那些因為不善於自我包裝宣傳,只會默默埋頭雕刻,而被埋沒的玉雕工作者。

雖然默默無聞,但他們的手藝一點也不比那些精於炒作的大師們差。而其質樸的氣息,更是與玉琴瑟和鳴,遠勝於那些因一味炫技,而陷入淫巧境地的所謂名家作品。關鍵是其價格還不含任何的「智商稅成份」,對於我輩愛好者而言,簡直堪稱明智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