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中國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淩家灘遺址的圖騰族徽

2024-02-18收藏

淩家灘遺址位於安徽省含山縣淩家灘村,迄今已逾 5300 年,已被確認為中華文明重要起源地,並入選國家「大遺址保護‘十三五’專項規劃」,其之所以倍受重視,原因之一是淩家灘文化與良渚文化和紅山文化被學界認為是 中國史前三大玉文化 中心,其出土玉器數量可觀、技藝精湛、造型獨特、意象深邃。

誠然,淩家灘遺址出土的絕大多數玉器,對於淩家灘先人而言,絕不是單純的藝術品,「不可能是為了滿足世俗生活的需要,理應是信仰活動的用物」,是令人敬畏和尊崇的祭禮器。然而,淩家灘遺址是新石器時期聚落,其出土玉器無論淩家灘先人是出於何種目的制作和使用,在五千余年的時光消逝中,其承載的文化內涵與社會功能,已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留待今人揭開和解讀,當其再度出現在大眾視野之中,除卻專家學者,對於普通民眾而言,其最直接展露出的是藝術價值,其直觀表現和傳遞出的藝術語言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令人印象深刻,嘆為觀止。

圖騰是人類歷史上古老悠久、分布廣泛且內涵豐富的文化現象之一,圖騰觀念滲透史前人們的思想和血脈。圖騰通常是氏族的族徽,是氏族祭奉神靈之載體,對內其是團結族群、維系組織的標誌,對外圖騰是區分群體、彰顯力量的象征,因此,圖騰特色鮮明,形態各異,是本氏族和部落的標誌。淩家灘作為新石器時期聚落遺址,其必然有著圖騰族徽。

淩家灘遺址歷經1985至2017年七次考古挖掘,共計出土器物2000余件,其中玉器即超過二分之一,發掘範圍主要集中於淩家灘的祭祀墓葬區。目前,1998年第三次考古發掘出土的玉鷹(98M29號墓葬出土,圖1),已被認定為淩家灘部落之族徽,該件玉器造型和紋飾實屬特異,全國範圍內至今尚未發現同類器物,目前,學術界基本認定其為鷹首豬翼,中心刻有八角星紋符。「鷹、豬、太陽三位一體,從其形象判斷很可能是鷹、貘、‘太陽’三部落聯合體的圖徽,也就是部落聯盟的復合性‘圖騰’,或其孑遺」。

淩家灘部落的原始圖騰是以豬為形象的,原因有三:一是淩家灘遺址07M23號大墓出土了迄今發現的最大的玉豬(重達176斤,圖2),07M23號墓為淩家灘遺址發掘以來規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墓葬,墓主判定為集族權、軍權和神權為一身的部落首領,該墓葬甚至打破祭壇,足顯其地位之高,而出土玉豬即在契入祭壇之位置,且「置於墓頂,對應在墓主胸腹之上,當然具有祖先神的性質了,只能將其理解為當時淩家灘人所崇拜的圖騰神物了。」此外,該墓還出土有一枚小型玉豬(圖3),且玉材優質。

二是豬已成為淩家灘人主要飼養的物件,「在淩家灘遺址出土的動物中,豬的數量是所有動物中最高的,如此高的比例說明豬由當地出產的可能性是最大的,也就是說,豬是當地動物」。

三是因傳豬為 鑿開鴻蒙之神獸,為創人世奠定根本 ,故上古時期以豬為圖騰的部落不在少數,如「被莊子尊為‘挈天地’之 豨韋部落即世代崇拜豬神」,因為無論是野豬的兇猛威力,還是家豬的肥壯豐碩,都是遠古先人所崇拜的。淩家灘遺址98M16號墓出土的玉豬龍(圖4),亦可佐證。

因此,不難解釋其豬翼的圖紋表現,然而,鷹紋和八角星紋對於淩家灘人而言,則無疑屬於異紋,與豬形象的結合,是異物同構的現象。鷹首呈側視狀,鉆孔巧妙地設計為眼部,喙部突出呈勾狀,氣勢非凡。河姆渡文化出土的骨器、牙器、陶器紋飾中均有精美的鳥紋,可見其重要地位,「【左傳·昭公十七年】載:‘我高祖少嗥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故鷹鳥類很有可能是中國東部沿海部落諸如河姆渡氏族所尊奉的圖騰,據考古界考證,紅山文化很有可能是河姆渡文化的延續和發展,而紅山文化崇拜的圖騰即為神鸮(圖5),後因小冰河時期的到來,紅山文化部份族群逐漸南遷至巢湖流域,故而與淩家灘部落產生交集。

玉鷹之胸腹部刻有圓形圖案,內有八角星紋,「目前學術界已公認為大汶口文化太陽符號」,而早期大汶口文化的影響範圍放射線達至江淮之地,淩家灘文化即在其中,「淩家灘墓地居民接受了大汶口文化譜系的文化影響」。遠古時期,「若幹個集團在為生存而進行的與自然界和其它氏族的抗爭中,為增強鬥爭的力量,逐漸聚集,形成了一個新的強大的氏族集團。」「但是任何部族都不可能忘掉自己世代傳承的圖騰崇拜而從零開始去塑造新神。他們只能在原來的崇拜物件上疊加新的崇拜物件,構成復合式的衍生圖騰。」中華民族的龍圖騰亦由此類方式演化生成。淩家灘玉鷹,鷹、豬、太陽三位一體,印證了河姆渡文化、紅山文化以及大汶口文化與淩家灘文化之間的影響關系,而其獨特的紋飾藝術語言表現,也從一個側面彰顯了華夏民族包容聚合的精神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