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海獸葡萄鏡

2024-08-31收藏

中國古代銅鏡發展的歷史有四千多年,先後經歷了五個時期:早期(以齊家文化、商周銅鏡為代表),流行期(以春秋戰國銅鏡為代表),鼎盛期(以漢代銅鏡為代表),中衰期(以三國、晉、魏、南北朝銅鏡為代表),繁榮期(以隋唐銅鏡為代表),衰落期(以五代、十國、宋、金、元銅鏡為代表)。唐代是中國銅鏡發展史上最最輝煌的時期,是一個創新的時代。而海獸葡萄鏡是唐代銅鏡最引人註目的鏡類,它的紋飾圖案充滿了神秘色彩,被許多專家學者稱之為「多謎之鏡」 。

此海獸葡萄鏡目前市場價值約60萬以上

「海獸葡萄鏡」之名出自清代梁詩正等奉敕纂修的【西清古鑒】,這個叫法為現代學者所廣泛接受。其是因為典型的海獸葡萄鏡的形制以高突棱為界分內外兩區。內區為主紋飾區,以高浮雕工藝塑制大伏獸鈕,配置數目不等的海獸(狻猊),圍獸鈕而布局,或匍匐,或臥下,或跳躍,或嬉戲,地張均飾葡萄藤蔓紋。外區多為禽鳥、瑞獸穿繞葡萄藤蔓花枝圖案。隨著銅鏡出土資料的日益豐富,各種紋飾型別的海獸葡萄鏡陸續被發現,異彩紛呈,大大豐富了唐代海獸葡萄鏡的文化內涵。

圓形,伏獸鈕。雙弦紋凸棱將鏡背紋飾分為內外兩區,內區僅以六穗葡萄在凸棱邊緣上做點綴,留出空間用以雕塑六只海獸,或匍匐、或臥、或奔騰跳躍,或嬉戲玩耍,尤其是左上方那只海獸,仰首躺臥在地,露出脖子,右爪撐地,左爪上揚,以右腿弓起撓癢,左腿伸長舒展,將海獸的生活細節表現的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外圈紋飾以戴勝、獵豹、錦雞、羚羊、喜鵲、幼獅、如麗等珍禽瑞獸環繞一圈相互奔逐。動物之間間隔以碩大的葡萄串和葡萄枝蔓,鏡緣最外區為連續團花紋飾,保存完好,品相極精美。

細觀此鏡如在夏日的午後走入大原野中,眼見一群海獸、羚羊和各色禽鳥在眼前奔逐飛翔,似以乎都能看到瑞獸身上的毛在陽光下隨風輕揚映著金光。而這一切被大師級的工匠瞬間采集,澆鑄於銅鏡之上,凝固千年。

海獸葡萄鏡主要流行於唐代,尤其是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據考古資料顯示,海獸葡萄鏡的使用範圍廣泛,不僅在國內多地有出土,還遠播至日本、南韓等國家。其早期形式在唐高宗時期開始流行,成熟的海獸葡萄鏡則以武則天時期最為盛行。此後,雖然海獸葡萄鏡的紋飾逐漸被其他圖案取代,但仿制品在五代、宋、元、明等朝代仍有出現,體現了其深遠的影響力和藝術價值。

海獸葡萄鏡的紋飾布局通常分為內外兩區,以凸弦紋或高棱為界。內區以高浮雕形式表現瑞獸(如獅子、海馬等)與葡萄藤蔓相互纏繞的場景,瑞獸或俯或仰,憨態可掬,葡萄枝葉翻越跨梁蔓延至外區。外區則飾以不同形態的瑞獸、禽鳥(如孔雀、雁、喜鵲、鴛鴦等)以及葡萄蔓枝,形成一幅生動活潑的畫面。這種布局既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對稱美,又融入了外來文化的元素,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

海獸葡萄鏡采用了高浮雕的技法,使得紋飾高低錯落,極具立體感。瑞獸和禽鳥等造型華麗飽滿,生動寫實,葡萄藤蔓則如行雲流水般自然流暢。這種技法不僅展示了唐代工匠高超的鑄造技藝,也體現了唐代藝術追求寫實與浪漫並重的審美風格。

海獸葡萄鏡的紋飾不僅具有裝飾性,還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瑞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著吉祥、權威和神力,而葡萄則代表生命樹和豐收。兩者相結合,既體現了唐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祈願和追求,也反映了唐代文化的相容並蓄和開放包容。此外,海獸葡萄鏡還可能是摩尼教文化的見證物,因為在唐初波斯摩尼教傳入中國後,海獸和葡萄在摩尼教中均被視作力量的象征。

海獸葡萄鏡的制作工藝極為復雜,需要經過設計、制模、翻砂、鑄造、打磨、拋光等多個環節。其中,鑄造環節尤為關鍵,需要控制好銅液的溫度和流動性,以確保紋飾的解析度和立體感。此外,為了增強鏡子的美觀度和耐用性,有的海獸葡萄鏡還采用了鎏金、金背、銀背等特殊工藝進行裝飾。

海獸葡萄鏡不僅是中國古代銅鏡藝術的傑出代表,也是研究唐代文化、藝術、宗教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實物資料。其獨特的紋飾布局和技法表現展示了唐代工匠的精湛技藝和創造力,同時也反映了唐代文化的繁榮和開放。此外,海獸葡萄鏡還見證了唐代與中亞、西亞以及歐洲等地的文化交流與融合,對於研究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海獸葡萄鏡作為唐代銅鏡藝術的瑰寶之一,不僅展示了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藝和創造力也反映了唐代文化的繁榮和開放。它不僅是古代藝術的珍品更是研究唐代文化、藝術、宗教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實物資料。在未來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進一步認識和挖掘海獸葡萄鏡的價值和魅力將得到更加廣泛的認可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