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陶瓷人形壺​有什麽用,為何受到文人的追捧?

2023-12-31收藏

執壺又稱註子,是一種盛酒器。

執壺出現於唐代中期,到了晚期,壺的種類增多,有喇叭口壺、直口壺、侈口壺、長頸壺、短頸壺、筒頸壺等。

從考古資料可看出,初唐時期人形瓷壺開始盛行,五代、宋代都是其燒造的高峰期。

人形壺的緣起

人形壺早在中國新石器時代彩陶中已經出現,如青海省樂都柳灣墓地出土有一件馬家窯文化貼塑裸人陶壺,高33.4厘米;甘肅玉門市火燒溝也出土有四壩文化(約公元前2000年)彩陶人形壺。這些人形裝飾的彩陶帶著先民們濃重的神靈崇拜和原始宗教意味。

唐代胡人形陶瓷壺隱含的酒俗

在唐三彩中,有一類體量較小的胡人抱囊壺,在唐代「兩京」長安和洛陽皆有出土,在海外也有所收藏。這種胡人抱囊壺以往多為單件出土。

以洛陽博物館館藏兩件為例,如1957年洛陽市呂廟出土的一件唐三彩抱囊壺(圖1),曾被定名為「女俑持荷葉造型燈座」,被認為是俑內盛油、在壺口位置另放燈盞的燈具。這種說法顯然有誤,筆者認為俑內盛酒的可能性大;

另一件胡人抱囊小壺為1976年河南孟津周寨出土,模印制作的唐三彩胡童也抱著鵝雁形囊,它與盛唐時期常見的七子盤一同出土,可知其原始用途可能也與唐代酒俗有關。

洛陽呂廟出土唐三彩人形壺

唐 邛窯人形壺唐三彩

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有一套傳1950年河北省唐縣出土的唐(另一說為五代)邢窯白瓷茶具模型,有風爐、茶、茶臼、茶瓶(註子)、渣鬥風爐共5件器具和一件人形瓷塑組成,茶瓶僅高9.8厘米,從尺寸可知這是一套觀賞或陪葬用器。

其中有件道教人物裝束的人形壺,人形雕塑頭戴高冠,雙手展讀經卷,冠頂有開口,可以註入少量茶水。

1950年河北 唐縣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唐邢窯茶具模型及瓷塑讀經人物,1950年河北唐縣出土,冠頂開口可以少許註水。

隨著近年考古發掘的深入,這類五代到宋代的人形瓷壺已經出土多例,在南北方窯口都有燒造,主要有:

北京順義縣遼聖宗開泰二年(1013年)凈光塔塔基曾出土一批白瓷,其中有一件北宋定窯白釉人形壺(圖7)(被命名為「童子誦經壺」)現藏於首都博物館。

壺高27.9厘米,口徑3.3厘米,底徑10.5厘米。

胎骨致密,白釉微泛青。瓷人端坐,頭戴蓮花瓣式冠,冠頂有圓孔為壺口,身著交領袍,雙手執書卷捧於胸前,書卷上端為壺流,身背後有一柄。

北宋定窯白釉童子頌經壺

高27.9厘米,首博藏品

河北張家口崇禮縣出土有北宋定窯白釉童子抱鵝壺,造型活潑可愛。通高15厘米,註水圓孔在腦後,模制而成。現存該縣文保所。

北宋定窯白釉童子抱鵝壺

安徽省先後出土兩件北宋人形壺名品

一件為青白釉人形執壺,系1971年懷寧縣雷埠鄉一位村民挖出。通高23.9厘米,口徑2.2厘米。

人呈站立式,面目端莊,有須;頭束冠,冠頂為壺口,身披長袍,背部有曲柄;雙手交於胸前捧一管狀物,用作壺流。被定為一級文物。

關於其燒造地目前有觀點認為是北宋景德鎮窯產品,也有觀點認為系安徽繁昌窯北宋產品,待考。

另一件是1994年在宿松縣北宋天聖四年(1026年)墓中出土的人物青白釉褐彩仙人吹笙壺,通高19.3厘米。

北宋青白瓷人形註壺,1971年安徽懷寧縣出土,高23.9厘米

北宋青白釉褐彩仙人吹笙壺,高19.3厘米,1994年安徽宿松縣城東郊北宋天聖三年(1025年)墓出土, 宿松縣文管所藏

耀州窯傳世及出土人形壺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北宋耀州窯青釉人形執壺,通高29厘米。

壺體人物束冠,著長襟衣衫,肩部裝飾翔鶴紋,雙腿直立,微露雙足。

體內中空,頭頂有孔為壺口,雙手於胸前捧方口壺流,後背中央附曲柄。人物面部雍容飽滿。通體施青釉,釉色青綠,勻凈滋潤。

因衣紋線條折角處釉薄,從而呈現出胎色而具有立體效果。耀州窯大型瓷塑作品較少,此件人形壺無論是造型構思還是工藝水平都可謂上乘。

據介紹,這件藏品來源由清宮舊藏。

宋代耀州窯青釉人形執壺,高29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陶瓷人形壺在唐代以後經歷了胡人獻酒、陸羽茶神、道教人物、雅吉人物等造型,並傳播到北韓半島。

從元代開始,隨著景德鎮瓷器中繪畫瓷比例加大,完全擬人造型的人形壺已極少燒造,其蘊涵的唐宋酒俗、茶俗行業也逐漸淡去。

清代,民國時期有壽星等擬人壺造型,或在桃形壺上繪制壽星、八仙人物,都帶有吉祥獻壽的美好寓意。

但是人形壺並未完全絕跡,在淄博窯、澄城窯等不少地方民窯壺具中仍延續這類擬人造型,顯示了陶瓷人形壺造型的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