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元青花和明青花相同點

2024-04-25收藏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原始青花瓷於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明宣德時發展到了頂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種。

元青花

青花鳳穿花紋玉壺春瓶 元

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元青花瓷的胎由於采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胎色略帶灰、黃,胎質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強。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兩種:高錳低鐵型青料,呈色青藍偏灰黑;低錳高鐵型青料,呈色青翠濃艷,有鐵銹斑痕。在部份器物上,也有兩種並用的情況。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鎮墓器等類,尤以竹節高足杯、帶座器、鎮墓器最具時代特色。除玉壺春底足蕩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無釉,見火石紅。

明青花

青花海水雲龍紋扁瓶 明.永樂(公元1403年﹣1424年) 高45.8厘米,口徑8.1厘米,底徑14.8厘米

明朝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的時期,明 永樂 宣德 時期是青花瓷器發展的一個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稱。這一時期的官窯瓷器制作嚴謹、精致;民窯器則隨意、灑脫,畫面寫意性強。從明晚期開始,青花繪畫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盤、碗、梅瓶、玉壺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國產料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進口料。青花發色有的淡藍,有的泛灰。

前者有一部份有暈散現象。紋飾布局仍有元代多層裝飾的遺風,題材也變化不大,但許多細節已有變化:如蕉葉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邊較之元代更明顯清晰;牡丹葉子「缺刻」部位較深,不如元代的肥碩;菊花繪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紋表現;龍紋仍是細長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現五爪,爪形似風輪,氣勢不如元龍兇猛矯健。輔助紋飾的如意雲頭由元代的三階雲改為二階雲;蓮瓣紋內多繪佛家八寶(元代多繪道家雜寶)。碗、小盤多繪雲氣紋,僅繪於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無釉見窯紅。

2、永樂、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現出了較高的工藝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蘇泥勃青為主,多見「鐵銹斑痕」。也有部份國產青料。但即便是國產料,發色也相當好。

器型有盤、碗、壺、罐、杯等。尤其是出現了一些僧帽壺、綬帶扁壺、花澆等器型,反映了這一時期與外域的文化交流與融合。紋飾多見各種纏枝或折枝花果、龍鳳、海水、海怪、遊魚等。胎質較以前細膩致密。釉質肥潤,多見橘皮紋。兩朝的器物相比,永樂的器型較輕薄、秀美,青花發色較濃艷、鐵銹斑痕更重,紋飾較疏朗,描繪更細膩,底釉較白,器物多無款,僅見「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宣德器器體較厚重,紋飾較緊密,底釉略泛青,帶款器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並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說。

3、正統、景泰、天順(1436—1464)三朝,由於政治動蕩、天災人禍等因素影響,導致了經濟的衰退。而且從正統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樣瓷器」,故這一時期瓷器數量較少,被稱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

總的說來,此期器型主要還是瓶、罐、碗、杯、盤等幾類。所用青料仍有部份是「蘇青」。青花發色有的濃艷,與宣德器相近似,有的淡雅,與成化器較接近。釉面多泛灰。胎體較厚重。底足修削不細膩,有敦厚感;多見淺寬平砂底,有的有粘砂現象,有的見火石紅。正統時的瓶、罐器口為直頸形,與宣德器一致;天順時的則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闊形,與成化時相近。瓶、罐的身體均是豐肩、圓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較宣德的修長。紋飾以一筆點劃為主,有人物、花卉、龍鳳、孔雀等。人物的背景多畫大片雲氣紋。瓶、罐邊飾喜畫海水紋或蕉葉紋,其蕉葉中梗留白,葉面較寬大,像小樹一般。款識正統的是福字款;景泰開始款識從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外,還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天順有紀年款、梵文款等。

4、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處於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發色淡雅。弘治晚期與正德則發色灰藍。但此期也有個別器物發色濃艷,有鐵銹斑。

成化多淡描青花。紋飾布局前期疏朗,後期繁密,多畫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嬰戲、龍穿花等。花葉似手掌撐開狀;葉子多齒邊,花葉均無陰陽正反;魚藻的水草飄似海帶;山石似鑰匙狀無凹凸感;邊飾較簡單,碗、盤、杯等口沿、圈足僅用弦紋裝飾;龍多為夔龍,鼻子長長的像象鼻;十字寶杵、阿拉伯文等伊斯蘭教內容的紋飾多見。胎質細膩潔白,釉極細潤有玉質感,但稍微發青。器型有罐、梅瓶、洗、盞托、盤、杯、碗等,爐為三乳足筒式或鼓形爐。款識除「天」字罐外,還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單、雙行款;圖記款主要有方勝、銀錠等。

5、明晚期的嘉靖(1522—1566)、隆慶(1567—1572)、萬歷(1573—1620)三朝中,以嘉靖的時間最長,故此朝的器物發色不盡相同,早期的與正德器相近,發色灰藍。但此期獨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紋飾除傳統的仍流行外,道教色彩的紋飾大量增加,如雲鶴、八仙、八卦、道家八寶等。花組字為獨具特色的紋飾。此外還有嬰戲、高士、魚藻圖等。嬰戲圖的娃娃頭前額突出明顯。胎、釉均是小器細、大器粗。大器較多。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圓下方式葫蘆瓶等異型器多見。朝珠盒為此朝獨特器型。款識「制」、「造」均用,以「制」字居多。器底心書「金錄大醮壇用」為祭祀用器。還有東書堂、東蘿館等堂名款。

共同點

一、胎土相同

元代延佑時期,朝廷已成立了浮梁磁局,監管景德鎮的瓷業生產,將麻蒼土設為官土,禁止一般民窯開挖使用。鵝湖的麻蒼土從此成為只為官方制瓷的原材料,此管控制度一直延續到明朝嘉萬時期,此土基本耗盡為此。足以說明麻蒼土是當時乃至當今無可超越的制瓷胎土。將它的成分與玉的成分比較,幾乎一模一樣。所以我們推測麻蒼土也好,高嶺土也罷,都是火巖礦中優質透明石材經過幾億年風化腐爛成泥的結果,而麻蒼土就象新疆和田玉一樣是最優的玉巖風化為泥,並陳腐時間最久的優質土。

元代和明代中早期景德鎮官窯使用的都是這種土,土的質地沒有任何區別,只要是元代或明中早期的瓷器,它們露胎處給人的感覺如嬌似玉。觸摸柔滑,似糯似糕,百撫不厭。正是因為有這種玉質胎,上釉後泛綠泛青,有人稱為「卵白」,即象綠殼鴨蛋顏色釉一樣,瑩潤至極,寶光含蓄。

二、裝飾顏料——蘇麻麗青

青花雲龍紋玉壺春瓶 元(公元1206年-1368年)

蘇麻麗青:蘇麻離青,又稱蘇泥麻青、蘇勃泥青、蘇泥勃青 等。簡稱「蘇料」。蘇麻離青呈色青翠濃重,由於含鐵量高,往往出現鐵結晶斑點俗稱「鐵銹疤」。 這種礦物產在西亞與歐洲交界的波斯山脈,該地區為信奉伊斯蘭教的居民,有尚藍的喜好。

元代統治者為遊牧民族,鐵騎為有史以來最精壯,沿著古代絲綢之路與西亞國家貿易興旺,中國的瓷器、絲綢和皮革源源不斷出口到西亞及歐州,也從該地區帶回了飾瓷藍色鈷料蘇麻麗青。早在公元700-1020年就用其裝飾陶器,元朝開始便將其帶到景德鎮成功用於瓷器裝飾,開始了批次生產青花彩繪瓷器的先河。

明代永樂時期鄭和七次下西洋,也多次從波斯灣地區進口瓷繪鈷料這倒有據可查。鄭和下西洋當前,由於海路交通的拓展,促進了中國瓷器消費的開展。整合從西北亞地域帶回的蘇麻離青用在青花瓷的燒制上,其制品極爲美觀精致,發色明艷,呈色波動,其暈散景象更是新穎別致,儼然具有中國傳統水墨畫中焦墨技法的奇特效果。

三、色料呈現效果

景德鎮窯青花蓮池鴛鴦紋圖菱花口盤 元代

呈色靛藍,絢麗淡雅,明晰而通透,線條的紋理中或青料凝聚處有漆黑而濃厚的結晶斑,結晶斑呈濃黑的松煙墨色,濃厚處或濃聚處下凹且深化胎骨,迎光側視或以手撫摸可覺得有凹凸不平狀。另一種發色藍中泛紫,甚至呈分明的發色淺淡,淺淡處呈星狀點滴暈散;濃聚處結晶斑連點成片,呈黑青色,濃淡反差極端分明,暈散非常嚴重。

1.凡進口鈷料繪畫的瓷器燒制火候恰當呈色為藍寶石一樣純正、艷麗。線條紋理中有隨筆沈積色渣的現象,色料含鈷的多少,燒制溫度高低也影響著青花呈色。

2.暈散是蘇麻離青的一個根本特征,不管是哪一時期的蘇麻離青,無論其呈色如何,或多或少總是帶有暈散,沒有暈散的蘇麻離青是不存在的。永樂、宣德時期的蘇麻離青暈散狀況尤爲分明。

3.結晶斑,是青料粗糲所致,如以強光照射可分明看出,結晶斑實際上就是青料中斑斑塊塊呈顆料狀的銹斑,緣由極有可能是因鐵質高所致。

青料粗糲,也極有可能是形成暈散和結晶斑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