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亮生
以鑒藏為核心的賞石觀源於中國,幹百年來,國人在愛石、藏石、賞石之風中形成的鑒藏奇石的理論、方法和標準,構成了獨特而源遠流長的賞石文化,並進而影響到海外諸國家和地區。
傳統的賞石觀以宋代米帶以來形成的瘦皺漏透相石法為圭臭,歷經千年不衰:形質色紋韻則代表了當代鑒藏賞石觀的精髓。伴隨此其中過程的,還有因水石賞玩的興起而被應時推崇的寶氣、清氣、靈氣、貴氣之鑒藏賞石觀說。
但筆者認為,作為研究客體與物件的奇石,無論是圖紋、造型、畫面、美質石諸類,總體而言均可以「奇"與「美」的二字的鑒藏標準予以概括,奇而生美,美中蘊奇,奇是根本,美為核心。換言之,「奇」與「美」的綜合是構成鑒藏奇石的核心標準。
一、賞石以奇為根本
奇,異也,從字源意義上講是對特殊的、稀罕不常見的事物的統稱。有別於一般者為「奇」,用於奇石方面是指天然形成且具有自然美感的石頭。再寬泛一點講就是泛指那些經過天然形成的,經大自然雕琢、洗煉的,石形獨特,石色鮮艷,石質細膩,紋理圖案別致優美,具有一定觀賞性以及收藏價值、經濟價值極高的石品。由此觀之,既為奇石,首要在奇。
當大自然的巖石在歷經機械搬運、磨蝕、溶蝕、風蝕、淋濾、冰川活動及構造運動後形成奇形怪圖的石體時,首先是因巫師會受到鑒藏者的註意和青,奇特的造型色彩、構圖及花紋、特質、質地的不同尋常.正是奇石從第一的觀感上滿足鑒藏者休閑獵奇或審美習性,從而吸引其關註所在。反映在外在的特征上就是從第一眼的觀感上就因悅目怡神、引人註目而顯得與眾不同。這體現在造型石中就是無論是崇山峻嶺,形象構造,或蒼茫,或雄渾,或峭拔,或秀麗,或具象,或抽象,雖不一而足,但鑒藏人一看便能感覺出形狀幹奇百怪,構造奇崛天成;在圖紋石中就是構成主題的線條、紋理或層理、裂理清晰別致,能奪人心魄;在畫面石中就是畫面主題明確突出,圖案表現出的意境在象形與神似之間構成奇特而讓人見之難忘:在美質石中就是目感及觸感上的潤澤細膩,視之舒服養目,撫之光滑溫潤。當然精品奇石中還有綜合上述幾類於一身的,則更是「奇」字凸顯,讓人一見難忘,愉悅之情自生。
進而言之,從發現角度講,鑒藏奇石是一種因人石結合所形成的特殊活動。自古以來,雖各個不同歷史階段鑒藏主體階層、範圍不同,數量各異,但萬變不離其宗,人始終為鑒藏主體,石為客體。在當前,鑒藏奇石人群已經由過去傳統的文人雅士、達官貴人逐步普及擴大到普通大眾層面,所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則一套普適的鑒藏標準則顯得尤為重要。
在此其中,一方面要求作為鑒藏主體的人首先要依據一定的普適標準將奇石從大自然中挑選出來。當主體的選擇標準成為了主要因素後,選的過程必然會伴隨有一定的鑒藏審美標準產生,為什麽選此而非彼?無非是由於此能引人註目,能讓鑒藏者眼前一亮。這一標準的選擇筆者認為首先就是奇石之「奇」所帶來的反映。試想,我們挑選奇石時,無論是去大山江河自己尋覓,還是在石館石市淘寶,這第一的直觀就是目賞,即首先要用自己的目光和審美標準去發現,去看去鑒去賞。
換言之,奇石中的奇,是其自身特殊性因先入為主留給人的外在第一感知反映,當我們產生某某石真奇的感嘆時,其實正是奇石本身的絕色天姿、絕形曠世反饋於主體引起的必然結果。另一方面,反而言之,雖然鑒藏選擇的過程中有人的主觀能動性存在,但毫無疑問,作為客體的物的奇石能被選中則無疑有其讓主體視覺上肯定和驚艷的特質所在,也即作為客體的石要成為被選者,在自然界蕓蕓眾石中脫穎而出,就必須異於其他同類之石,有不同於其他眾石的特殊之處,這就是石因主體第一觀感目視後留給鑒藏主體的效果,也正是奇石之所以為「奇」所體現出的魅力所在。
從效果上而言,石只有巫師能讓鑒藏的選擇者賞心悅目,眼前一亮。因奇者攝人心魄,奪人眼球,使人生愉悅之美。如此方能引人註目而視,並因主體的選擇而脫穎而出,這是體現奇石價值的第一步要求。因奇而生美,在選擇淘汰的基礎上才能引導鑒藏者進一步發掘昇華奇石魅力和鑒藏水平,也才能進行更高層次的審美,從中體現出的是一種鑒藏水平與審美的遞進式自然過渡與平衡。
另外,奇石鑒藏中對奇還有一個必要條件要求,就是這種天然之物在相對數量上必須要稀少。如果隨處可遇,遍地俯拾皆是,則「奇」石也就無所謂奇石了,因為只有量少的物質方顯珍貴和難得,也才越具有鑒藏價值,越受追捧。這也正是鑒藏者樂此不疲賞玩的動力。
所以,賞石以奇為首要因素,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