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中國古代玉器——玉琮

2024-05-17收藏

玉琮, 一種古老而神秘的禮器,自古以來便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厚的歷史底蘊。它不僅是中國古代玉器中的代表之一,更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

西周玉琮 高10.1厘米 射徑7厘米 內孔徑5.5厘米

玉琮整體呈內圓外方筒型,是是古代人們用於祭祀神祇的一種禮器。距今約5100年至新石器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帶的良渚文化、廣東石峽文化、山西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現,良渚文化的玉琮最發達,出土與傳世的數量很多。

簡介

在選材上,良渚文化的玉材為江浙一帶的透閃石質的玉石,質地不純,以青色、青赭色居多。從出土的玉琮來看,除部份保留著晶瑩的質感外,大部份玉琮的外表已沁蝕成粉白色,受沁的程度大大高於同墓所出的玉璧。玉琮的表面色澤較均勻,不像玉璧那樣存有燦爛多變的塊狀彩斑。在中國古代有玉璧祭天,玉琮祭地的禮制。

玉琮 良褚文化

玉琮的考證

「琮」始見於【周禮】等古籍。其形以【周禮·考工記·玉人】所釋:「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白虎通·文質篇】曰:「圓中牙身玄外曰琮」。鄭玄補註【周禮】時說:「琮,八方象地」。南唐徐鍇釋琮時講:「狀若八角而中圓」。後因後人難辨琮狀的實體,以致南宋時稱為「鎮圭」。至清乾隆按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以「琮,瑞玉,大八寸,似車釭?」的說法為據。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約公元前二千五至二千年 人面紋玉琮

經考證,玉琮距今4000至5000年,其功能與意義有:

一、祭祀用的大禮器之一, 它與 玉璧 玉圭 玉璋 玉璜 玉琥 被稱為「六器」。為中國古代重要禮器之一,【周禮】「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玉琮成為統治階級祭祀蒼茫大地的禮器,也是巫師通神的法器。

文化期 玉琮、戈、璜和璧 (一組四件)

玉琮的造型是內圓(孔)外方,似是印證「璧圓象天,琮方象地」等道理。巫師也常用劣質的玉琮、石琮,或被燒過的玉琮,來鎮墓壓邪、斂屍防腐、避兇驅鬼。

二、玉琮也是權勢和財富的象征。 玉琮於墓葬中出土時有如下特征:墓葬規格高,規模大,隨葬品較豐富;墓主人多為男性;琮常於壁伴出,一些墓中有殉葬人的現象。

西周 蟬紋玉琮

種種現象說明琮式與原始宗教及祭祀禮儀密切相關,它的主人必屬部族酋長,大祭司巫師之上層人物, 從發掘現場可以看到,墓主身份越顯赫,殉葬品中的琮、璧就越多,似乎要顯示生前的一切,用於隨葬恰好說明墓主原有身份,及其在各部落中享用財富與權勢的程度,也代表良渚文化時期的一種葬制。

春秋 玉璧、玉琮、玉龍首璜和玉小件 (共四件)

最早的玉琮 見於安徽潛山薛家崗第三期文化,距今約5100年。至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帶的良渚文化、廣東的石峽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現,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發達,出土與傳世的數量最多。

歷史特點

商周時期玉琮數量不多,從出土的實物看,這一時期琮的形體普遍較矮小,多光素無紋。玉琮切割規整,中孔較大,琮體較新石器時略薄。殷墟婦好墓曾出土了兩件有紋飾的玉琮,其中一件上下各飾一組弦紋,四角有凸棱,側面飾豎道弦紋,該造型很少見。春秋戰國時期玉琮的造型與西周相近,形體較小,戰國部份玉琮刻有細致的獸面紋、勾雲紋等紋飾。

良渚文化 神人面紋玉琮

最早的玉琮

安徽薛家崗文化玉琮

距今5100年,與良渚文化同屬新石器晚期。這件玉琮高2公分,寬1.8公分,射徑0.8—0.9公分。這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的玉琮,此時的玉琮形體較小,制作工藝較為簡單。其造型略呈方形,中部有一圓形直通孔,外部四角凸起,四角中部各有一橫切割的缺口,將凸起部份分成上下兩節,琮的四個面,各有一豎直溝槽,使琮的四面形成了八塊,此乃「外八方象地之形」也。琮的棱角圓潤,玉的表面沁成了雞骨白色。薛家崗文化玉琮與良渚文化玉琮相比,其制作工藝不可同日而語。

玉琮之王

浙江杭州反山遺址出土的神獸紋玉琮為現今所見良渚文化中最大的玉琮,被稱為琮王。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4000年)

玉琮 良渚文化 國家博物館藏 高49.7厘米 上寬6.4厘米 下寬5.6厘米 傳山東出土

時代發展後的演變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玉琮

戰國時期的玉琮現今發現的很少,此時仍然保持了內圓外方的方柱體造型,只是在琮面上出現的紋飾是本時代風格。較為典型的是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玉琮,其造型也是內圓外方的方柱體,在射的內外口沿以陰刻的手法琢出一周類似連珠紋的紋飾,琮的四面則裝飾了戰國時期常用的變形獸面紋紋飾,所有紋飾均采用了陰刻的方式,並且所有較長的線條,都是用點刻的類似連珠紋的形式連線,這在戰國玉器中是不常見的。整體紋飾看上去,構圖規整緊湊,線條雖是以點刻的方式連線,但絕無遲滯的感覺。這件玉琮無疑是戰國時代的精品之作。

江蘇漣水三裏墩西漢墓出土玉琮

漢代墓葬中發現的玉琮更少,並且見到的玉琮基本都是改造的或挪作他用了。1965年江蘇漣水三裏墩西漢墓出土的一件玉琮較為典型,琮呈內圓外方形,整體素面,切割規整,棱角分明,但在琮的上部卻加了一個鎏金的銀蓋,並把玉琮的射當作了子母口,蓋頂部鑲嵌了一顆水晶紐,玉琮的底部加裝了一個鎏金的銀底座,其下還以四個展翅欲飛的鎏金銀鷹作為底足,制作工藝極為精細。在頂蓋邊緣的一周琢有數個圓孔,由此判斷疑是用作熏爐。而在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一件玉琮則又被改作了中山靖王劉勝的生殖器罩。由此而知, 到了漢代玉琮已經失去了它早期原始的禮儀功能,而逐漸被淘汰了

玉琮(2件)宋代 現藏於常熟博物館

宋以後出現了仿古玉琮,但宋至明的仿品上多飾當時流行的紋飾。明末至清代的偽古玉,以仿商周素面矮體玉琮為多,也有仿良渚文化玉琮,清代乾隆時期仿古玉琮尤甚。因加工工具、習慣的不同,偽品多數顯得圓滑有余而古意不足,熟舊的程度更難做得逼真。

明 玉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