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元代銅陵人使用的秤砣

2024-02-26收藏

秤砣,它是權的俗稱,它是桿秤上使用的砝碼,是古人物與物交易的權衡之物,它的歷史悠久,到現在都在廣泛使用。據古籍記載,遠古時期有個商人叫陶朱公,受打水的橫桿啟發,發明了桿秤,他以北鬥七星,南鬥六星和福祿壽三星共十六顆星星為記,在秤桿上刻制十六顆星花,故稱為十六兩制秤。

古代秤桿一般由骨桿、木桿、銅桿、鋁桿等,秤砣有石砣、陶質,鐵質,銅質等。提繩有二提繩、三提繩。計量單位的演變,由夏商時期使用銖和兩,發展到周朝時期銖、兩、金、均、石(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均,四十均為一石)。直到上世紀50年代,為了方便買賣雙方計算,才改為十兩一斤。近年,又采用國際通用的千克計量。

銘文(池州路造)

銘文(至元一十九年)

鏨刻文(丁一)

桿秤,在一根杠桿上安裝吊繩作為支點,一端掛上重物,另一端掛上砝碼或秤錘,就可以稱量物體的重量。古代人稱它「權衡」或「衡器」。「權」就是砝碼或秤錘,「衡」是指秤桿。迄今為止,考古發掘的最早的秤是在長沙附近左家公山上戰國時期楚墓中的天平。它是公元前四到三世紀的制品,是個等臂秤。不等臂秤可能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使用了。古代中國人還發明了有兩個支點的秤,俗稱銖秤。使用這種秤,變動支點而不需要換秤桿就可以稱量比較重的物體。中國進入青銅時代後先民開始使用青銅鑄造秤砣,稱銅權。據目前考古資料顯示,最早的權出現於東周。秦統一六國後,首先統一的是度量衡,秦始皇詔文銅權是中國歷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銅權,秦銅權通體鑄有始皇帝統一度量衡的詔書,以此詔告天下,秦權制作刻鑄的字口深峻,文字清晰而嚴謹。從造型到銘文的刻鑄都顯得嚴謹規範,應是精工細鑄的官制標準器。漢代稱權為累,民間呼之為「公道老兒」。(漢書)說:「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

清人李光庭在(鄉言解頤)卷四中說道:「市肆謂砝碼為招財童子,謂秤錘為公道老兒」。權衡取其平,平者乃公道之謂也。

元代是一個少數民族統治中原的時代,民風彪悍的蒙古人,為了更好的統治中原,元朝的統治者規範和加強了度量衡的使用,銅權做為古人使用的秤砣,必須由政府統一鑄造。元代銅陵人使用什麽樣的秤砣來買賣交易呢?這事要從2016年說起,周末我像往常一樣在順安擺攤收集古錢幣,一位老人來到攤前詢問銅錢收購價格,我一一回答,他說今天又忘記帶來,過幾天上街再帶來,我擺了幾年攤了,很多都是來問價格的,每次都是說遇見我就想了起來,老是忘記。有了前面多次經驗,只要說家裏有的願意賣的我可以上門去收,這次老人說可以去他家,我問了他家住哪裏,老人告訴我就住在順安河的河埂上,我立刻收了攤開車帶上老人去了他家,老人回到家裏拿了十幾枚銅錢,有宋錢,也有清錢,我拿在手裏仔細的看了看,價值不大,我就問有沒有其他老物件,老人說家裏還有個老秤砣,我便讓他拿來看看,當我拿到手仔細檢視,我問這個哪裏來的?他說這是他父親在解放前重修被日本飛機炸毀的順安老糧站時撿的,後來就拿回來放房梁上掛著鎮宅,要不是現在這房子也要拆遷他是不會賣的。我見東西不錯,立馬詢問賣嗎?老人說可以,我就問和銅錢一起都收了,多少願意賣,老人擡起手豎起食指說給1000元就賣,我立馬掏出錢數了10張遞給了老人,老人高興的說還有些銅錢不知道放哪裏了,下回找到就去賣你,和老人交易完後,我便回了家。到家後我拿來稱稱了下,這枚銅權重761克,再用卡尺量的高98公釐,圓型鼓腹,成錐型下收腹,底部圓餅式托底,托有4道環型圈紋,腹部一面陰鑄銘文「至元一十九年」,另一面「池州路造」,中間還有‘丁一’鏨刻文。從銘文上看這是池州地區使用的銅權,鑄造於至元一十九年。由於元代銅陵縣屬池州路,這枚銅權在順安發現證實了就是元代銅陵人使用的秤砣。目前中國發現權最多的就是以銅為材料制作的銅權和銅砝碼。銅陵被稱為中國古銅都,現有考古已經證實,自商周時期就采銅,煉銅,鑄銅,綿延3000多年而未曾中斷,銅陵有豐富的銅礦資源,從我收藏的這枚池州路造銅權來看,是不是可以近一步證實這枚銅權是元代時期銅陵本地產的銅由政府統一鑄造的。此銅權在順安發現對於研究元代銅陵地區經濟,貿易,商業往來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銅陵自古產銅,所以在收藏的時候我特別留意帶銅陵2字或是銅陵人歷史上使用的銅物件。

順安公交換乘中心門口擺攤

關於銅權的使用,筆者認為在不同的歷史朝代,權的重量是不一樣的,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改朝換代後,前朝留下的權要麽被回收重鑄,要麽被民間百姓當做席鎮或是鎮宅辟邪之用,由於名字叫權,權乃權利,吉語也,文人墨客易拿來當鎮紙使用,都希望能夠金榜題名,古人喜歡「大權在握」「權傾朝野」,這些跟權有關的詞語。

作者:陳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