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古玩城常見的老犀角雕怎麽一眼分辨真假?

2024-04-06收藏

在中國角雕歷史上,明清時候工藝水平已經到巔峰,我們目前在古玩城、私人藏家或者拍賣行能看到的基本都是明清時期的老角雕。在明末清初,亞洲犀在中國境內消失,非洲來的角占據了主要市場。到了近代科技的發展,各種仿品層出不窮。

我們要收藏老犀角雕刻作品除了要看制作年代、雕刻流派以及是否名家手筆,還得看看材質產地、真假。下面我們一一道來。

中國犀角雕刻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流派:

一是廣州派,帶有強烈的地方色彩,以花卉為主,用料較薄,以非犀雕刻為主,器型偏大顏色較花哨。

二是蘇州派(包括嘉定),講究文人氣息,工巧薈萃多取材蘭亭雅集、東坡遊赤壁等題材,用料次於皇家;

一是北京派,代表皇家貴族藝術,取材厚、大,表現皇室題材,工藝精美,不計工本材料;常見高成本的鏤空雕刻,雕刻瑞獸螭虎、遊龍等等

從康熙五十五年起,因日益嚴重的「海寇」等潛在危險,康熙帝不得不再次「禁海」,直到雍正五年才再次將閩粵江浙作為通商口岸開放,然而好景不長,此後的乾隆帝實行了更加嚴厲的禁令。

朝廷這一系列的禁海政策相當於直接斷絕了犀角的來源市場。而這一時期,亞洲犀角本就日漸絕跡,於是清中後期的大部份犀角雕作品主要以非洲犀角為主,非洲犀角無論是從質地或成色來看都遠不如亞洲犀角。

犀角的雕刻工具和牙的雕刻工具大致差不多。值得一提的是犀角在熱鹽水中煮軟後可以用手扳動。有些犀角雕復雜的造型便是靠手工扳而形成的。

怎樣斷犀角杯年代的早晚呢?筆者的經驗總結是:一看刻:構思隨形,刻工簡布局疏朗的早(比如晚明);構思有創意工精不簡的是早清;布局繁復匠氣重的是乾隆;有復雜鏤雕的整支雕杯是晚清。(這反映了工匠在不同時期的心理變化:從惜材如金實用出發發展到純粹迎合買家求繁求奢侈的心理。)

二看腳:鏤雕足,平足,足淺的相對較早(比如明或早清),足深的較晚(如乾隆及以後)。三看色:深橘色、黑紅色的大體上較早(比如明或早清),而黑色或淺黃的多半是清後期非犀作品。

根據老漠多年的實踐經驗,絕大多數都是牛角、驢蹄之類的仿品,當然現在最好的高仿品是「豬鬃+有機膠」的「合成犀角」,這種仿品可以惟妙惟肖的模仿出「竹節紋(甘蔗紋)」和「魚籽紋」來,這種仿品之後的文章會專門講解。今天我們重點說的是:犀角的肉眼鑒定。

犀角鑒定最重要的是觀察橫截面「魚籽紋」形狀,可以借助10倍放大鏡觀察。如何學會正確使用放大鏡,在檢測中意義重大。如果不會使用,建議讀者可以先拿放大觀察自己手臂皮膚的毛孔,掌握好放大鏡的焦距和觀察的角度。下面的圖片就是老漠在10倍放大鏡下拍的圖片,對於犀角鑒定來說,10倍放大鏡足夠了!

我們再來看看常見的仿品放大圖

圖上依次是樹脂、黑牛角、水牛角、驢蹄子仿品。跟犀角的紋理還是有相當大的區別。

真品犀角放大圖

下圖是犀角結構的解剖示意圖和平面示意圖

下面欣賞一些作者漠草收藏的一些老料犀角作品。

本文和角雕圖片由漠草原創提供,關於老角雕更多秘密,歡迎到評論區與作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