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股票

A股打新賺錢效應顯著,今年50只上市新股僅1只破發

2024-08-10股票

在嚴監管的環境下,今年A股IPO市場較為冷清,無論是上市新股數量,還是募資金額均同比大幅下滑。

據Choice數據顯示,2024年1-7月,A股市場僅50家新股上市,募資總額約369.56億元,而2023年1-7月210家新上市企業的募資總額超過2478億元。

2024年1-7月,登陸A股的50家企業中,11家滬主機板新股共募集127.64億元,成為募資額最高的板塊;上市新股數量最多的是創業板,共有18家企業上市。

今年前7個月在A股上市的企業中,先發募集資金最高的永興股份也僅募資24.3億元,僅十家企業募資額超過10億,其中今年7月登陸A股市場的6家企業中,先發募集資金最多的力聚熱能僅募資9.1億元,未能進入2024年1-7月新股募資額前十。

而2023年前7個月,不乏中芯整合、晶合整合這種募資額在百億規模附近的大型IPO。

雖然今年A股只有50家新增上市企業,但只有上海合晶一家在上市首日跌6.31%破發,海昇藥業首日收平,其余48家新股均在上市首日收漲。

其中,漲幅最大的匯成真空在上市首日大漲超752%,同時上市首日漲幅超過100%的多達29家,可見A股的打新賺錢效應顯著。如果積極參與新股申購,中簽後在上市首日賣出,賺錢的機率非常大。

值得註意的是,由於新股限售股數量大,流動股盤子小,更容易被資金炒作,股價波動也會更大,如果新股上市後股價被大幅拉高,也要註意投資風險,盲目追高可能會導致虧損。

2024年7月在A股上市的6家企業上市首日全部收漲。其中,鍵邦股份、科力裝備、綠聯科技、喬鋒智慧、安乃達均在上市首日漲幅翻倍。

分城市來看,2024年1-7月新增A股上市公司最多的城市依然是上海,共有5家企業成功在A股上市;廣州、東莞、常州分別新增3家A股上市公司,並列第二。

從保薦機構來看,今年前7個月登陸A股市場的50家企業中,華泰聯合證券、中信證券各保薦了5家企業,並列第一;中信建投證券、海通證券、民生證券各保薦了4家,並列第二。

審計機構方面,今年前7個月登陸A股市場的50家企業中,容城以15家上市計畫量位居榜首,天健以6家排在第二。

律所方面,今年前7個月登陸A股市場的50家企業中,上市計畫量最多的是北京市中倫,同時北京德恒、北京市金杜、上海市錦天城並列第二。

在放緩IPO節奏、監管趨嚴的背景下,A股IPO市場已迅速降溫,無論新受理的IPO企業,還是上會稽核的企業數量都明顯減少。

據上交所企業上市服務數據,截止今年7月28日,今年僅32家新增申報企業,其中北交所30家,科創板和深主機板各1家。而同期已公布終止審查(包括撤材料、否決及終止註冊)的企業卻多達341家。

隨著新受理企業的減少,以及終止審查企業的增多,A股IPO排隊企業數量急速萎縮。

據統計,截至7月28日,A股各板塊在審企業共359家,其中,上交所100家、深交所150家、北交所109家。

今年A股IPO企業上會稽核速度也明顯減緩。在6月凱普林、成電光信、太湖遠大、漢朔科技這四家企業過會後,整個7月都沒有企業上會。2024年1-7月A股共有31家IPO企業上會,其中過會的有27家。

值得註意的是,據報道,上交所近日在業內下發最新一期發行上市稽核動態,其中對上市公司申請發行股份購買資產適用「小額快速」稽核機制的情形與常規稽核機制的差異進行了明確:在適用範圍上,本次修訂擴大了科創板小額快速機制適用範圍,取消科創板配套融資「不得用於支付交易對價」的限制,將科創板配套融資由「不超過5000萬元」改為「不超過上市公司最近一年經審計凈資產的10%」。同時明確主機板和科創板適用「小額快速」稽核機制的,不得有「交易方案存在重大無先例、重大輿情等重大復雜情形」;申請檔上,獨立財務顧問應當對本次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符合「小額快速」稽核機制發表核查意見並送出專項申請檔;稽核程式上,在「小額快速」稽核機制下,申請檔受理後,上交所不再進行稽核問詢,直接送出並購重組委員會審議。

值得註意的是,在A股IPO環境收緊的背景下,企業透過IPO獲得融資的難度變大,有一些企業可能會轉向並購重組作為替代方案。

目前,政策上對並購重組也持支持態度。

比如,近期上海就釋出了【關於進一步發揮資本市場作用促進本市科創企業高品質發展的實施意見】。其中提到,鼓勵開展產業並購重組。鼓勵龍頭上市公司立足主業,透過吸收合並、控股或參股等加大對產業鏈相關企業的資源整合力度。鼓勵金融機構為並購重組及後續營運提供並購貸款、並購保險、並購債券等金融產品。推進非居民並購貸款創新試點,研究科技型企業參股型並購貸款創新試點。鼓勵上市公司並購境外優質資產,在資金出境、跨境換股方面予以便利支持。

並購重組不僅為企業提供了資本運作的新渠道,也為投資者帶來了新的結束機制。今年在A股IPO節奏放緩背景下,並購市場有望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