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股票

長春高新2023年歸母凈利潤增速不足10% 新增長點未現,公司宣布罕見大額分紅

2024-03-20股票

每經記者:林姿辰 每經編輯:楊夏

3月19日,長春高新(000661.SZ,股價128.83元,市值521.17億元)釋出2023年年報,公司實作營業收入145.66億元,同比增加15.35%;實作歸母凈利潤45.32億元,同比增加9.47%;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51.04億元,同比增加80.57%。

從絕對值看,公司各板塊收入、凈利實作了全線增長,剝離失敗的房地產業務收入也順利「轉增」;但從增速看,不足10%的歸母凈利潤增長創下公司2005年以來的新低,被納入集采範圍的生長激素產品或難以支撐長春高新的業績持續增長。

目前,被視作第二增長曲線的新產品還待「修煉」,長春高新正透過罕見的大手筆分紅對外釋放信心。利潤分配預案顯示,公司擬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45元(含稅),預計派發現金紅利18.1億元,超上市以來累計分紅金額的90%。但截至發稿,公司股價下跌2.77%。

金賽藥業凈利貢獻超過99%,制藥業毛利下滑

長春高新業務主要分為基因工程制藥、生物疫苗、中成藥和房地產四大板塊,分別對應金賽藥業、百克生物、華康藥業和高新地產四家子公司。

2023年,金賽藥業實作收入110.84億元,同比增長8.48%,實作歸母凈利潤45.14億元,同比增長7.04%,對上市公司的凈利貢獻超過99%;百克生物實作收入18.25億元,同比增長70.30%,實作歸母凈利潤5.01億元,同比增長175.98%,增長勢頭最強;華康藥業實作收入7.03億元,同比增長6.73%,實作歸母凈利潤0.37億元,同比增長18.47%;高新地產實作收入9.15億元,同比增長13.71%;實作歸母凈利潤0.74億元,同比增長16.25%。

按行業分,長春高新的制藥業共實作收入136.13億元,同比增加13.93%,為公司貢獻了93.46%的營收;房地產和服務業的收入貢獻分別為6.28%和0.26%,其中房地產業務收入變動由上年的-10.49%轉為41.88%,使公司業務再次全線增長。

不過,公司的整體毛利率呈下降趨勢。其中,制藥業毛利率為90.40%,同比下滑1.14個百分點,基因工程/生物類藥品的毛利率為91.90%,同比下滑1.03個百分點。

這可能與公司生長激素產品集采有關。年報顯示,2023年,前期涉及生長激素集采的廣東聯盟、福建、河北等省份相關政策已陸續落地實施,同時公司相關劑型產品參與並中標了浙江省公立醫療機構第四批藥品集中帶量采購。

此前,公司曾表示2023上半年集采相關產品收入增幅高於公司整體生產激素產品的收入增幅,基本實作了以價換量的目標。但隨著集采實施範圍擴大,長春高新曾經「一招鮮」的商業模式或許一去不復返。

另外,在2023年版國家醫保目錄中,長春高新的主要產品生長激素相關的醫保支付範圍由原來的「限兒童生長激素缺乏癥」調整為「限生長激素缺乏癥」,此項調整標誌著成人生長激素缺乏被納入醫保目錄範圍。

金賽藥業近10%收入來自非兒科核心業務相關產品

2020年6月8日,長春高新的股價達到683.78元的歷史高點,此後便一路下跌,至今股價在130元左右徘徊。除了生長激素被納入集采的最新情況,市場最關心的問題還包括公司創新產品的變現能力。

年報顯示,2023年,長春高新的研發投入為24.19億元,同比增長45.46%。從研釋出局看,金賽藥業主要從事基因工程生物藥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目前的主要產品包括生長激素系列產品、促卵泡激素、兒童營養品等,持續深耕兒童及女性健康領域,並積極布局成人內分泌、皮科醫美、腫瘤等業務板塊,是公司多元拓展業務的主要陣地,已經組建了全球商業團隊,推動實施國際化計畫引進和現有產品及技術出海工作。

從效果看,2023年,金賽藥業兒科綜合、女性健康、成人內分泌、皮科醫美等非兒科核心業務相關產品收入占金賽藥業整體收入已接近10%;重點在研計畫中,聚乙二醇重組人生長激素註射液已向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送出了新藥臨床試驗(IND)申請。

而在1月12日的電話會議上,長春高新再次表示將在努力確保生長激素產品業績穩定增長的情況下,積極加強新業務的培育,推動產品國際化布局,持續降低單一產品依賴方面的風險。

公司預計,最近1—2年內可獲批的用於兒童呼吸的國家1.1類新藥小兒黃金顆粒,用於痛風的金納單抗(預計2025年上市),用於前列腺癌等適應癥的亮丙瑞林(預計2025年報產),用於胃癌的金妥昔單抗,用於兒童性早熟、前列腺癌及乳癌等的曲普瑞林微球(預計2025年上市)及後續三個月劑型的微球產品,以及目前處於II期臨床階段的用於治療壓力性尿失禁和幹眼癥的EG017、用於絕經期血管舒縮癥適應癥的GS1-144片等產品,未來上市後相關單品或有二十多億元的潛在市場空間的潛力。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