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股票

iPhone 16已至,「果鏈」卻要變天了

2024-09-13股票

界面新聞記者 | 方詩琪

界面新聞編輯 | 宋佳楠

距離蘋果釋出iPhone 16系列等秋季新品已過去兩日,「果鏈」的股價卻一直表現平平。

9月12日,「果鏈三巨頭」立訊精密、歌爾股份、藍思科技股價漲跌不一。截至今日收盤,立訊精密報36.49元/股,微漲0.97%,歌爾股份和藍思科技不漲反跌,分別跌2.28%和2.23%。

此次釋出的一眾產品中,被視為蘋果首款AI手機的iPhone 16系列備受外界關註。盡管該產品搭載的Apple Intelligence(蘋果智慧)目前僅在部份地區開放部份功能,但多家分析機構指出,蘋果將會迎來一個比以往更強勁的換機周期。

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近日便調整了iPhone 16系列的2024年預估出貨量,從8700萬至8800萬部微幅上調到8800萬至8900萬部。

若蘋果新機銷量向好,背後的「果鏈」廠商自然也能跟著受益,畢竟對於多數「果鏈」企業而言,蘋果業務仍是基本盤。

但隨著蘋果在中國市場的銷售壓力加大以及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增多,「果鏈」企業也和蘋果一樣,不再願意「把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裏」。如何擺脫對蘋果的過度依賴,已成為「果鏈」們最緊迫的發展命題。

AI 帶來新增量

相較於普通智慧型手機,AI手機對硬體要求更高,需要配備專門的AI處理器或協作器,用於高效執行AI相關計算,以及更先進的網路攝影機來支持AI驅動的影像和視訊處理功能。此外,AI手機要求更大容量的電池和更高效的電源管理系統、更先進的散熱技術,以保證長時間續航和高負載下的穩定性等。

IDC數據顯示,2024年至2027年,預計全球AI手機出貨量將由2.34億台增至8.27億台。繼5G手機後,AI手機有望成為新一輪換機周期的拐點。

盡管蘋果的AI手機要到明年才會推出中文版本,但押註AI這一舉動必然會吸引更多手機廠商跟進,從而誕生新的硬體需求,帶動相關「果鏈」企業改善整體毛利率,提高盈利能力。

目前A股的「果鏈」企業尚未進入蘋果的核心芯片供應鏈,多聚集在網路攝影機、電池、散熱等領域。

界面新聞記者從產業鏈獲悉,玻璃面板制造商藍思科技主要向新款蘋果系列提供前後玻璃蓋板、網路攝影機保護蓋板、金屬中框和小件、後蓋組裝等。另外,iPhone 16系列新增的側鍵被作為AI調動的入口,其外層藍寶石材料也由藍思科技提供。

藍思科技此前在半年報中表示,AI技術的快速發展正深刻改變著智慧終端,不僅直接加速了智慧型手機和PC的換機周期,更對產品設計、硬體效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算力提升對應的散熱效能提升、空間結構最佳化等,進而推動了相關產業鏈價值提升。

而從iPhone 16系列開始,iPhone的第二大組裝商立訊精密,將會承擔更多Pro機型的生產任務。今年7月,立訊精密已成和碩iPhone制造事業的最大股東。嚴格來說,現在iPhone EMS(電子制作服務)企業只有鴻海精密和立訊精密,兩者的iPhone 16系列訂單生產比重分別為55%-60%與40%-45%。

聲學供應商方面,郭明錤早前調研報告指出,iPhone 16系列機型均將顯著升級麥克風規格。作為iPhone 16的麥克風供應商,歌爾股份、瑞聲科技受益於規格升級,每只iPhone 16的麥克風單價將較iPhone 15至少高約100%至150%。

另外一家領益智造主要為蘋果提供包括散熱模組在內的多種零部件。其在8月底的一場投資者調研中表示,公司的純鈦材質VC套用可以實作更輕、更薄的效果。公司的各類超薄VC均熱板及散熱解決方案被多款中高端手機機型搭載,並實作量產出貨。

「果鏈」企業「去蘋果化」曙光初現

盡管蘋果新機有望為「果鏈」帶來更多規模增量,但考慮到國產手機品牌份額的不斷提升以及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展現的潛在市場機會,「果鏈」們開始布局多元業務並積極擴大客戶圈。

這當中,立訊精密、歌爾股份、藍思科技三家公司在蘋果供應鏈中擁有重要地位,對蘋果業務的依賴程度也很高。他們在「去蘋果化」上的嘗試,是許多「果鏈」企業的縮影——立訊精密、藍思科技將汽車業務視為重要的轉型方向,歌爾股份則轉投VR/AR產業。

今年上半年,立訊精密的汽車業務實作營收47.56億元,同比增長高達48.30%,盡管占總業務營收比重還不高,但增速已遠超消費電子、通訊業務。

藍思科技也有不錯的增長,上半年實作營收288.67億元,同比增長43.07%。其中,來自新能源車板塊的營收達27億元,去年同期這一數位還不足23億元。非蘋果客戶的組裝業務和新能源汽車業務已成盈利驅動因素之一。

早在2007年第一代iPhone系列釋出時,藍思科技就開始為蘋果提供玻璃蓋板等產品,是與蘋果合作較久的供應商,但同時也是很早著手多元化布局的「果鏈」企業。

2021年,藍思科技投資30億元在湘潭建設藍思智慧終端智造一期計畫,以手機組裝起步,逐漸發展到智慧穿戴、平板、膝上型電腦、智慧家居、汽車電子等領域。目前,藍思科技的客戶有華為、小米、OPPO、vivo、榮耀等國產手機廠商,也有特斯拉、寧德時代、寶馬、奔馳、大眾等企業。

至於蘋果耳機的主要代工企業歌爾股份,上半年,其智慧聲學整機業務實作營收127億元,同比增長38%,創下同期新高;營業利潤為12.57億元,同比增長230%,接近盈利水平的歷史峰值。

一個積極的訊號是,今年上半年,A股「果鏈」上市公司大多業績向好,營收與凈利潤雙增。多家上市公司解釋稱,增長主要來自消費電子行業的明顯復蘇。上半年,國內市場手機出貨量1.47億部,同比增長13.2%。

同期,iPhone的銷售業績卻表現欠佳,在中國的市場份額更是大幅下降。Canalys的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蘋果銷量已跌出前五,排名前五大品牌均由國產品牌包攬。

在此背景下,藍思科技、歌爾股份今年也在向華為三折疊手機供應玻璃蓋板、DECO裝飾件、喇叭等零部件。華為三折疊手機Mate XT與蘋果iPhone 16於同日釋出。

需要註意的是,「果鏈」企業的「去蘋果化」,並非完全拋棄蘋果業務,而是在保持固有蘋果業務平穩發展的同時,開拓有望成為新增長點的業務。

雖然對單一大客戶的過度依賴會給「果鏈」企業的經營埋下隱患,但蘋果作為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品牌之一,其訂單規模巨大。誰能成為蘋果的供應商,就意味著擁有一筆穩定的收入來源。

與蘋果合作,「果鏈」企業還能獲得技術提升,並借助蘋果強化自身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認可度。以立訊精密為例,2020年立訊精密切入iPhone組裝業務,2023年消費電子業務營收達1971.83億元,相較2020年增長了約1.4倍。2020年至2023年,該公司來自蘋果的收入甚至不降反升,從69.02%增加到75.24%。

但當「果鏈」過分依賴蘋果時,也會存在固定資產投入較大、可能大量計提資產減值損失的風險。要知道,蘋果對供應鏈有著嚴格的管理要求和標準,「果鏈」企業為了滿足這些要求,需要投入大量的財力和物力。

以藍思科技為例,截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的固定資產規模達到358億元,占總資產比重的48.8%。過去幾年間,藍思科技每年大概要投資60億元用於購置新的資產。如果結束蘋果供應鏈,這些固定資產和裝置預計會給企業造成大量計提資產減值損失。

此外,拓展新業務也並非一蹴而就,像歌爾股份涉足VR/AR產業已有十余年,至今未能給公司帶來突出的業績增長。

整體來看,「果鏈」企業仍然有必要抓住蘋果這輪更新周期,只是蘋果不再是「果鏈」企業的唯一選擇,尋找下一個業績增長點與維護「果鏈」名頭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