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不是喊出來的,而是走出來的!不可否認,A股現在已經走出來一波牛市了。
自9月中旬開始,滬指走出接近1000點的漲幅;同樣,起點更低的創業板也上漲了超過1000點。一個是2700點的起點,一個是1500的起點,對應的漲幅最高超過了40%,70%。
從後來者的角度看,這樣的漲幅不算牛市嗎?哪怕有回撤,仍然有大量人帶著等同幾年收入的利潤離開了。
圖片源自:頭條圖庫
有些人解套,有些人踏空,有些人抄底,對應的就是不同投資者的心態。
你可以說這波瘋牛不正常,也可以說每次上漲都有一批新韭菜入場並且再被套在高位,當然還有一些人頭鐵的說著: 沒有經濟基礎的牛市是不穩定的,看看失業率,大家都掙不到錢,怎麽支撐牛市?
我覺得這些人不是踏空了,就是賣早了,或者是割肉了。[暈]
推動股市上漲的決定力量是什麽?
先說觀點,一個針對錢進行交易的場所,唯一決定力量就是錢。
股市就是一個池子,錢多了就滿;錢少了就空。
錢多了,大家都去買,自然會推動價格;錢少了,沒人要,價格自然會下跌。可以說是供需關系,也可以說是周期 。
有人說萬物皆可周期,不過沒有人知道絕對的頂部或者底部。
當國家隊親自下場、大股東可以貸款回購自己公司的股票、要求社保基金進入、要求保險公司提高市場份額的時候,如果還能再加上平準基金的進入的話,本身不就意味著這個池子開始有不斷的水流入嗎?
政策市的說法從來都有,可哪個股市不是政策市呢?你說大漂亮可以幾十年長牛,但本身不要依靠著利率波動、資金支持、政策扶持、指數編制、QE等大量政策來帶動了市值增長嗎?
當然,現在大家都願意用「預期管理」來描述,當預期管理加上「只漲不跌」的慣性思維下,這點他們玩的很漂亮。
當一個社會需要股市提振,不管是出於市值管理的要求、對實體經濟支持的要求、對財富蓄水池的要求,擬或是理解成「要讓普通人都能在股市掙錢」的要求,對信心提振的要求、對化債的要求,等等吧。
現在的A股就是要政策有政策,要錢給錢,那麽股市上漲最根本的「錢」的問題解決了,有了錢,這個圍繞錢的消費場所就有希望。
ETF基金在三年間從5000億的份額已經到了接近4萬億,並且大量增幅是在最近一年之內完成的。
圖片源自:頭條圖庫
預期管理下,股市呈現的是「領先指標」,牛市總歸對經濟復蘇有好處
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做好了,股市更是天氣預報。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經濟不好如何支撐牛市?先不說過去幾次牛市的時候經濟形勢並不好,當然每次發動牛市的目的及背景也不同。
但不管是投資還是炒作,都改變不了的一個東西就是 「預期」 ,有盛極而衰就有觸底反彈,是歷史規律,也是必然結果。
當大量股票價格已經跌到2000點點位的時候,大量破凈股,分紅比例達到8%以上的時候,還能更差嗎?
肯定可以啊,不然不會有新能源、光伏、醫療的腰斬後再腰斬,但誰又能精準到預測到一個最低點位呢?而聰明人不早都開始布局了嘛?並且用最大的倉位吃到最大的漲幅。
2023年11月,我曾經寫過一篇小文,連結如下:(2)化債背景下中國需要一場牛市。
我們需要一場牛市,可以解決大量問題,政府債務、個人債務、投資、生產、消費等等;並開始加大投入,現在回看肯定還有需要調整的做法,但走過來了,也開始驗證自己的想法。
即使泡沫再大,硬拉也要拉出來一個牛市,當時還定位是「人造牛」。
話說股市領先實體半年,大家交易的就是觸底反彈,交易的就是未來會變好,是否如願暫時還不知道,但至少如果8億投資者信心開始恢復了,問題就簡單了。
畢竟不是沒錢,只是錢不進來。
那麽政府化債、企業化債、個人化債,再加上存款利率的持續下降,逼也要逼出來,再加上一點點誘惑,這事就容易成。
哪怕漲幅都是浮盈,哪怕都是虛擬的數位,但信心在改變,信心帶動實體的盈利改善,至少有了機會,如果疊加其它政策呢?
圖片源自:頭條圖庫
牛有很多種,你要哪一種?未來要做「信心牛」。
當股市上漲,朋友圈的聊天也開始變輕松了,面對虧損也不再那麽焦慮了。
當然對這輪「牛市」的定義每人有不同的理解,「人造牛」、「水牛」等等,但就像流傳在四川的那句話一樣,「 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 」。
對比境外股市,長達幾十年的牛市,過程中沒出現經濟危機嗎?沒出現經濟問題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但為何體驗又不一樣呢?
我相信一是預期管理要求的政策驅動;二是貨幣泛濫下的價格上漲;三是逐漸形成了「只漲不跌」的信心。
這也是最重要的,國內不也有「遠端養殖」的群體嗎?他們堅信140美元的輝達還有投資價值,黃仁勛再堅持都不影響信仰,也不在乎巴菲特的大量減持,覺得是自己難得的機會。
咱們不說他們的想法對不對,但至少,有人信就有機會,哪怕最後仍然回到「零和賽局」的現實中,他們也輕易不會改變長期投資價值的信仰,有金融戰的原因,有些人可能只是無奈的做著推波助瀾的反作用。
一波上千點的快速上漲,有人入場,有人離場,有人收割了,有人破產了。
但不論是從「金融強國」的目的,還是央媽對金融的呵護,無不是帶頭給與市場信心,並且平準基金也開始出現苗條。
每當出現10%、20%的跌幅的時候,投資者的心態從「崩盤」的觀念變成「抄底良機」的時候,就是信心恢復的時候,如果再加上各種手段下市場流動籌碼的降低,純粹從市場上就不再恐慌;如果還有預期下產生的經濟復蘇呢?
有預期、有業績,有增長,惜售就是最終的結局。
需要多久能實作不知道,一年?兩年?10年?
不關鍵,只要最多的人相信就可以了,而且,逐漸開放的資本市場,會有大量外資進入,就像我們現在的債券市場,已經有大量境外購入者了。
當「利益」綁在一起,就穩定了。
我不反對配置境外投資,但相對來說,現在的A股更有價效比。
圖片源自:頭條圖庫
當然,過程中一定也會有各種不幸的事情,至少在放開漲跌幅限制的時候,我們比他們還是幸福一點,畢竟他們可以一天就超過90%的跌幅。
盈利完全歸結於自己的選股、操作能力,如果不會的話,那就不要擇時了,用指數的方式來配置,時機還那麽重要嗎?
當然,如果指數也是一把梭哈的情況下,一定有更高的風險。但如果拉長10年、20年看的話,高點一定是越來越高的。
有業績的原因,也有通貨膨脹的原因,只要股市不關門,就有盈利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