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動物

成都有支小分隊,走遍「卡卡角角」,監測蚯蚓、鳥、蝴蝶、植物……

2024-08-20動物

來源:【紅星新聞網】

「看,附近有一只橙色翼斑、叫聲明亮的鳥,很可能是灰胸藪鶥!」順著領隊的呼喊聲,只見這只站在一棵約3公尺高的樹上的鳥,嘴裏叼著不少食物,沒一會兒,就撲棱飛走了。

「這只灰胸藪鶥並沒有將食物立即吃掉,所以周邊極有可能有它的巢穴,還有幼鳥等待餵食!」四川省成都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簡稱「成都監測站」)生態環境監測室主任余月娟興奮地告訴記者,這對監測隊伍來說是一個新發現。

最近,余月娟及其所在的監測隊伍十分忙碌——7月中旬,由成都監測站牽頭組織的成都市生態品質監測隊伍,與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一起,開始了2024年第一輪生態品質樣地監測工作,對不同生態系中植物群落、鳥類、兩棲類、蝶類等物種進行監督監測。

為什麽要對生態品質進行監測?近年來,在成都範圍內又觀察到了哪些珍稀物種?為解答這些問題,紅星新聞記者采訪了四川省成都生態環境監測隊伍相關負責人,看他們如何用腳步丈量成都的「卡卡角角」,用數據描摹城市生態。

監測隊伍發現的灰胸藪鶥,圖源黃呈嶠

城市中的「動物鄰居」

攜帶著生態評價的「綠色密碼」

帶上觀鳥鏡、雙筒望遠鏡和長焦單眼相機,穿著輕薄的防曬服、登山鞋,8點剛過,監測隊伍就來到了西嶺雪山步道上。早上,他們要對一條長約3公裏的觀測樣線進行監測,邊走邊觀察,同時用鏡頭記錄沿線樹林及灌叢裏發現的鳥類。

「成都處於副熱帶濕潤地區,地形地貌復雜,自然生態環境多樣。」因此,監測工作涉及的生態區域型別也較多,余月娟提到,「包含城市、農田、水體、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等。」

為什麽選擇針對植物群落、鳥類、兩棲類、蝶類等物種進行監測?事實上,這些城市裏的「動物鄰居」看似普通,但攜帶著生態評價的「綠色密碼」——其種類、數量與分布能夠即時反映環境的變化情況。

特別的是,今年,監測群落中還增加了一個「新朋友」——蚯蚓。

「蚯蚓作為土壤的重要組成部份,在土壤生態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余月娟提到,成都市周邊分布著不少城鄉生態區,農業耕作現象十分普遍,「一方面,蚯蚓的日常活動如挖掘、吞咽和排泄,可以連通土壤的有機物質和無機物質,讓土壤更肥沃;另一方面,其日常活動也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結構和通氣性,進一步促進植物生長。」在這些因素的加持下,透過監測蚯蚓的族群組成和分布情況,就可以判斷當地農田土壤的健康程度。

監測隊伍的工作日常

灰胸藪鶥、紅嘴相思鳥、橙翅噪鶥

不同鳥類的「性格」迥異

今年7月,監測隊伍第一次在西嶺雪山觀測到了灰胸藪鶥,這讓大家都無比興奮——珍稀物種的發現,是監測工作中的樂趣之一。

「灰胸藪鶥分布範圍比較狹窄,族群數量較低,是世界珍稀瀕危物種之一。它膽小怕人,常常藏匿在茂密灌叢、竹叢或小喬木樹冠內,所以我們能捕捉到成鳥捕食的照片,非常難得。」余月娟告訴記者,除了灰胸藪鶥,他們還在成都市各區(市)縣觀察到了紅嘴相思鳥、橙翅噪鶥、黑冠鵑隼等國家二級保護鳥類。

監測隊伍發現的黑冠鵑隼,圖源黃呈嶠

監測隊伍發現的紅嘴相思鳥,圖源黃呈嶠

鳥類身形較小,在茂密的樹蔭裏觀測它們,還需要一些「特殊技能」。

「比如,不同鳥類的叫聲區別很大,有經驗的監測隊員耳朵會很‘尖’,僅僅透過叫聲就能判別鳥的種類。其中,灰胸藪鶥叫聲明亮,紅嘴相思鳥則會發出類似於‘啼啼啼’或‘古兒古兒古兒’的聲音,婉轉動聽。」余月娟提到,不同鳥類的「性格」也迥異,「紅嘴相思鳥大多以小群活動為主,穿梭跳躍、飛來飛去,十分活潑;而黑冠鵑隼常常單獨活動,在森林上空翺翔和盤旋,極為悠閑。」

有時候,監測隊伍的鏡頭中也會「闖入」一些更為有趣的生物——熊貓。

「哺乳動物的監測需要在點位附近的樹上或者巖石上固定紅外相機,記錄在鏡頭感應範圍內經過或活動的動物影像。今年1月,成都市北部森林區域就發現了一只野生大熊貓。」只見相機記錄的影像資料裏,憨態可掬的熊貓在樹林中悄然出沒。

余月娟表示,「這些珍稀物種的發現,一方面反映出生態監測的強度和深度正在增加;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成都的生態環境正在持續向好。」

一輪監測新進展:

已完成植物群落、鳥類、兩棲類等調查

事實上,監測日常,往往是早出晚歸、翻山越嶺。在山裏行走,地形陡峭、樹林茂密,尤其是夏季,灌木叢多,蛇蟲鼠蟻也多,危險是常態。「不僅衛星地圖、衛星電話都需要隨身攜帶,甚至需要提前找到附近熟悉地形的村民,讓他們牽著狗、揣著鐮刀,砍開帶著刺兒的灌木叢,在前面帶路,頗有種‘野外探險’的感覺。」余月娟笑著說。

對監測隊員張月華而言,生態品質樣地的監測,更是一種對自然的探索和思考,「人與自然、城市與野生動物如何實作更和諧的相處?我們的日常生活,又會給身邊的動植物帶來怎樣的變化?」

「例如,在生活中我看到,螢火蟲對水質惡化和光汙染非常敏感,不過隨著城市化的發展,適宜螢火蟲生存的區域似乎越來越少了。」張月華觀察到,但在成都,似乎有越來越多的「暗夜小精靈」來安家,「比如,位於成都邛崍的天台山,具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的特點,森林覆蓋率很高,非常適合螢火蟲生存。每年的4~11月份,螢火蟲就會在黑暗中翩翩起舞,十分壯觀。」

監測隊伍在彭州進行森林植物群落監測

從2023年開始,生態品質樣地檢測已經積累了一年的數據。今年,一輪監測又有新進展——「目前,已經完成了植物群落、鳥類、兩棲類以及蝶類的調查,已監測到鳥類80余種、兩棲類8種、蝶類40余種,發現的保護鳥類主要分布於大邑、邛崍、都江堰等山區。在8月中下旬,我們還將開展哺乳類以及蚯蚓類群的調查工作。」余月娟表示。

她還提出一個設想——未來,是否能讓社會組織、愛好者群體等共同參與生態監測,進一步激發市民對環境保護的積極性?「成都有觀山愛好者,也有一群‘觀鳥人’。今年,成都的觀鳥愛好者就先後釋出了2023年成都年度鳥、四川盆地越冬水鳥同步調查結果等,這些數據對我們而言,可以成為重要參考和依據。」

紅星新聞記者 呂佳羽

圖據受訪物件

原標題:成都有支小分隊,走遍「卡卡角角」,監測蚯蚓、鳥、蝴蝶、植物……

編輯:張爍 責編:高婷 覃峰

本文來自【紅星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台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